杨浦南段滨江:500米浓缩百年工业记忆

03.10.2016  21:04

空中俯瞰,杨浦滨江风景线与附近写字楼、轮渡码头融为一体 (点击浏览组图)

>>>假期特辑:爱上海·爱申活

  东方网记者蒋泽、徐程10月3日报道:斑驳的石墙、残破的灯塔基座、风中飘荡的芦苇丛……仅500米的长度,却浓缩了前后一百年的城市、工业记忆。刚刚开放的杨浦南段滨江风景线,尽管是短短的示范段,可值得品味的却实在太多。

  东方网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这段滨江风景线。沿着杨树浦路从北向南走,丹东路进去便是丹东路轮渡码头,旁边一排刚装修好的写字楼和码头间藏着一条慢行道,这就是通往江边的入口。如果市民从南边来,怀德路就是更近的入口。

  曾经,杨树浦路代表着杨浦的辉煌,杨树浦发电厂曾是国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杨树浦水厂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路沿线因处于黄浦江下游,沿江大量滩地售价低廉,且与租界中心区相通,交通便利,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37年,外商相继涌进杨树浦路沿线办厂。这里有日商开办的裕丰、大康、公大等17家纺织厂、4家冶金厂;英商马勒等造船厂3家、怡和等6家纺织厂,中国肥皂公司等14家轻工业厂,上海煤气厂等2家;美德等商人还开办了10家工厂。那时候,这里是整个上海的工业中心。百年前的布局,甚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工业遗存、老码头,是这500米杨浦滨江绕不过的风情。

  从丹东路入口的步道进来,黄浦江在面前豁然开朗,对面是新造的楼盘,旁边几个高耸的建筑是粮仓。而脚下这片浦西的岸线,曾经是杨树浦的卸渔港。

明年底前,南段内环内的2.8公里岸线将会实现全面贯通 (点击浏览组图)

  看着这片安静的场所,恐怕想不到,这里抗战胜利后可是“中国第一海洋鱼货市场”,到1990年又建成了5万平方米的国家级“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处渔市场,曾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水产交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渔港在这里已成为历史,而岸边保留的,随着脚下潮水的拍打声,还隐隐回响着那段嘈杂、热闹的场景。

  一个个不起眼的混凝土墩上,曾经伫立着一座座灯塔,这是灯塔的基座。灯塔的光亮下,多少工人、多少船只在此劳作已无从考证。码头搬去,灯塔早已失去了原有功能,但这仅存的基座,却是那段繁忙岁月的见证。

  除了渔港,丹东路到怀德路之间,原来还有多个工业码头,分属于不同的单位,相对独立。直到2002年,这里的码头还在不断的增加,不同时期建设的码头之间由角钢分隔,分缝的痕迹在场地上依然清晰可见。而现在这片场地,就是把原有的码头打通后形成的。

  在保留现状的工业码头上,还种植了原生态代表性特色的植物——芦苇,别看这芦苇,却是原来码头之间的野生植物,旧时工人在码头间穿梭,芦苇丛是必入眼帘的景色。

  再往前走,就是上海第一毛条厂的旧址,前身是杨树浦纱厂,由英商在1915年集资150万两白银创办。二战期间,一度成为日军军工厂。1954年,由中国政府正式接管,将原杨树浦纱厂和怡和纱厂合并,易名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其中杨树浦纱厂被称为裕华东厂。1964年3月,东厂被确定为行业生产毛条的定点企业,1966年10月,更名国营上海第一毛条厂。

  怀德路的一处洋房花园更让人惊喜,铁桥流水、莲叶倒影,一位游客低呼:“杨浦区竟然有这样的地方。”原来,这栋洋房是曾经杨树浦纱厂的大班住宅,起初为英国老板住宅,建于1918年,透着几分英伦味道,现在是杨浦区级的不可移动文物。记者到访时,屋内部分还在装修,一位保安告诉记者,这里以后是游客接待中心,还可能会有个咖啡屋。

  在这里,点点滴滴的细节,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之处:纱厂纺织廊架虽不是原有的,但借用它的造型,防汛墙坡道、座椅等功能被融合起来,和旁边的第一毛条厂的围墙融为了一体;休息座椅,形态与往来于黄浦江上的运输船只相似;岸边的趸船系柱,还保留着原有的尺寸,看着粗犷的工业构建,时间仿佛静止。

  据了解,这还仅仅是杨浦滨江的一小段。杨浦滨江是浦东之外滨江岸线最长的一个区域,共有15.5公里,规划分为三段:南段,秦皇岛路到定海桥;中段,整个复兴岛及周边区域;北段,军工路沿线。其中南段长5.5公里,此次开放的500米示范段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整个杨浦滨江的建设按照先南、再中、后北的节奏进行。明年底前,南段内环内的2.8公里岸线将会实现全面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