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浦江办副主任刘安:打造独一无二“工业博览带”
刘安(中)在杨浦滨江走访沿江企业。王修远摄
编者按“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令每个党员深受触动。
在申城,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党员,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申城先锋”专栏,讲述这些先进党员、党组织的生动故事,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是普通人,却又拥有不平凡的精神力量。汲取这种力量,将使“改革开放再出发”获得更为强大的动力,推动上海的各项事业在新时代更上一层楼。
今天走在杨浦滨江,身旁是百年的工业厂房,锈迹斑斑的轨道和栏杆修旧如旧,大工业时代的机器轰鸣声仍在耳边回响。人们感叹,在上海各区推进黄浦江滨江贯通的工程中,打造成“工业博览带”的杨浦滨江是独一无二的,但鲜有人知道,这背后与一个人的付出分不开。
2017年10月1日,对杨浦区建管委副主任、区浦江办常务副主任刘安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杨浦滨江2.8公里杨浦大桥以西贯通段正式对外开放。虽然早已在心里想像过无数次,但当开放的一刻来临时,刘安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五年来,这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基层干部,与滨江建设者们一起在酷暑严寒中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我是一名普通的滨江建设者,还江于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
初见刘安,是在滨江建设的施工现场。那是去年的一个“桑拿天”,滨江贯通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刘安几乎天天守在现场。他个子很高,皮肤黝黑,话不多,但在谈到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时眼睛里会发光。后来才知,刘安是同济大学的工学博士。
1997年,博士刚毕业的刘安进入了杨浦区规划局工作,先后任杨浦区规划局副局长、区建交委副主任,作为专家型干部的刘安主持和参与过轨交12号线、新江湾城建设、迎世博600天行动、架空线入地等区域内重大工程。2012年6月,滨江贯通工程迫在眉睫,刘安临“危”受命,兼任了区浦江办常务副主任,于是“还江于民”的重担落在了他肩上。
杨浦滨江岸线长约15.5公里,开发范围近13平方公里,沿江企业中船舶、化工、机电、纺织、轻工、市政等门类的大中型企业约100余家,工业厂房林立、码头岸线复杂。“我还记得第一次到杨浦考察,沿江的工厂都关闭着,破墙开店、违章搭建等杂乱丛生,滨江的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连排水系统和路网格都没有,根本不像这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时刘安心情很沉重,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成这件事,改变当地几十年来“有江不见江、走不到江”的窘境。
刘安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相比起其他重大工程,滨江贯通工程的最大难点在于建设前期涉及很多土地收储环节,必须深入地做企业和群众工作。”他带着团队用了近半年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沿江企业,了解企业现状、困难与发展意向。
几年下来,刘安和南段滨江上的企业都成了老熟人。
刘安当时的办公室就设在杨树浦路1426号,企业有任何问题也会主动上门来找他解决,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南段滨江的土地收储工作也一段一段逐步被攻克,那些从刚开始常吃“闭门羹”到后来变成“老常客”的日子历历在目。如今,杨浦滨江南段的21家企业、35幅土地已经完成98.5%收储工作,刘安有他的秘诀:“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肯定会遇到困难险阻,要沉下心、静下心,并持之以恒,真心为百姓考虑,用真诚来换真心,就没有打不开的心结。”
巧妙打通“轮渡站断点”
在黄浦江东起吴淞口、西至米市渡的沿江81公里区域内,客渡航线就有20条,杨浦区内共有6处轮渡站,其中,秦皇岛路轮渡站、丹东路轮渡站、宁国路轮渡站3处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范围内。滨江要实现贯通,轮渡站成为了难以突破的“断点”,刘安一次次带着团队上门与市轮渡公司对接,许多创造性设想就在彼此碰撞中迸发。
“在丹东路轮渡站,如何处理好南北向过江交通与东西向滨江贯通的对冲是其中最大的难点。”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十三五”滨江开发办公室项目经理陈平曾与刘安反复讨论,形成了坡道、梯道、平台等多种比选方案,但都不能合理解决交通组织与亲水体验间的矛盾。后来,刘安提出了使用“二层平台跨越”的方式形成立体交通。这个建议既创新、又可行,巧妙地让两个方向的人流在垂直立体空间上形成交叉。
如果说丹东路轮渡站的设计方案是1.0版本,那么到了秦皇岛路轮渡站建设时,刘安又想出了2.0版本。“秦皇岛路的情况更复杂,设计方案经过了20多次优化,形成坡道、梯道、平台等多种备选方案,但都没有一个最优解。”刘安与团队又多次走进现场调研、走访市民听取建议,最后形成了“二层跨越、螺旋放坡”的方案,完成一次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突破。陈平告诉记者,黄浦滨江45公里贯通段上,各区都遇到轮渡站断点问题,而丹东路轮渡站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沿江各区效仿的案例。
滨江贯通倾注大量心血
滨江贯通,承载着上海千万市民的殷切期盼,漫长的过程里倾注了建设者大量心血。刘安带着团队坐轮渡、登趸船、爬防汛墙,在同事的眼里,他“不是在会场就是在现场”。
去年夏天,刘安每天冒着高温守在施工现场。杨浦滨江公司规划部总工程师张洪新还记得:“现场正在浇沥青,温度非常高,不少工人已经中暑了,刘主任每天都坚持在现场指挥,早上6时就来,晚上等到最后一个工人结束作业才离开。”凌晨3时的黄浦江滨江,刘安见过。
“滨江贯通工程中最复杂的战场就是丹东路至兰州路之间的地块,近百亩的土地就有7个工地同时施工。”刘安说,除了滨江贯通工程,还有江浦路越江工程、丹东排水工程、杨树浦电站排管工程、水务防汛墙工程和40街坊2个商办项目工程,施工作业面交替、交通组织繁琐、工期进度紧张。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刘安说,作为一名滨江建设者,把全新的、有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还给百姓,是最大的动力,也是压力来源。
在设计方案的编制阶段,刘安经常带队考察学习,最终确定了杨浦滨江百年工业特色的定位,要打造出历史感。于是,古老的鱼市场码头重见天日,哥特式风格的水厂栈桥凌于江上,老船厂塔吊的“叮当”撞击声再次在江畔回响……杨浦滨江建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工业锈带”,将沿江流传了百年的工业遗珠串连成了一岸璀璨。
2017年10月1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开放首日便迎客2万,此前担心的公共空间管理难题一则都没有出现。2018年,杨浦滨江贯通工程还要向杨浦大桥东侧延伸2.7公里,并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滨水公共空间。“今年滨江的建设将进一步向腹地发展,着重提升景观和品质,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