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强:捧着火热爱心 救助一路前行

27.11.2017  08:04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11月27日报道:零点后的上海,是什么样?或许,上海市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福强最具发言权。在诸多需要24小时值守的岗位中,救助站的工作也是其中之一。

  

  图片说明:深夜巡查救助流浪露宿人员(杨浦区救助站提供)

  自1994年接触救助工作以来,李福强在救助管理战线上一路前行,一干就是23年。他用心做好救助服务,他关注困境儿童成长,他促成流浪露宿人员一家团聚,他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但他说,事情做得再多,都只是份内事。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救助站引来家人团聚

  上世纪末,我国对于外来流浪露宿人员的处理还只停留在强制收容遣送的阶段。2003年,李福强所在的上海杨浦区收容遣送站正式更名为杨浦区救助管理站,这意味着强制收容遣送转变为人性化救助。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学习,李福强逐渐转变工作理念和思路,把工作重心转变到“服务者”的角色上来,对外来流浪乞讨人员实行“自愿救助”。

  救助管理站每天面对形形色色各式人群,大多为弱势群体,他们多多少少有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但很多流浪露宿人员不愿进站接受救助,觉得在外面流浪比较自由。即便如此,当寒冬和酷暑来临之际,李福强还是会反复叮嘱工作人员,在救助巡查车上备足御寒的棉被、大衣、防暑降温的清凉油和水等等。他总说:“救助是为每一位受助者做好服务,即使对象不愿意到站里接受救助,我们送去一份温暖和一丝清凉,也是好的。

  每到极端天气,李福强总要带领工作人员一起熬夜巡逻,桥洞、绿化带等流浪乞讨人员经常过夜的地方,他都非常熟悉,一一查看,劝导每一位流浪露宿人员进站接受救助。

  露宿人员王旭龙,长期流浪,因为没有身份证,只能靠打零工度日。三年时间里,每每碰到极端天气,李福强都会想尽办法劝说王旭龙进站接受救助,哪怕住几日,吃几顿饭。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栏目到杨浦救助管理站拍摄,杨浦救助站帮助王旭龙的事经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后的当天晚上,王旭龙的表妹就打电话到救助站,联系到李福强。原来,王旭龙出走三年杳无音讯,家人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了。经过李福强的努力,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内上演了父子重逢的一幕。说到未来的打算,王旭龙说:“李站长说给我推荐一份工作,我这次一定好好干,自食其力。

  把欲自杀的流浪儿“”上了大学

  2008年,担任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的李福强,率先在全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入站对受助人员开展服务。

  来自山东的小王(化名),遭受到比较严重的家庭变故,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是为了看一眼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和外滩,之后准备自杀。

  救助站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说服小王打消了自杀念头,顺利把小王送回了家。救助站仍然关注他的情况,救助站对接小王的社工几乎每月与小王通讯,一直关注小王的成长,并在小王考上大学后,继续为其提供帮助,小王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社工类的工作,把自己受过的救助,回馈给社会。

  而小张,在被送往外婆家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去往杭州,继续他父亲生前的营生,并未获得很好的成长。

  李福强说,做好救助工作,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我们必须抱着一颗真正的爱心去做好救助工作。

  2011年,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先后成立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反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和应急救灾保护中心,功能逐步向多方位扩展,救助服务更加人性化、本土化和专业化。

  李福强一直把困境儿童服务作为全站的重点工作之一。他提出“站内救助”和“站外寄养”的困境儿童救助模式,对所有寄养家庭都要求站内社工进行评估和考察,做到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做了23年救助工作的李福强,不忘初心,捧着一颗火热的爱心,担着神圣的社会责任,孜孜不倦地继续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