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立足课堂主战场搭建长效机制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青少年在这次比赛中的靓丽表现,是上海教育一直以来坚持以优秀历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呵护青少年文化基因、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成果的集中体现。
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本市构建了以“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其中:
一是推进古诗文“进教材”,融入教材建设各个环节。2004年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教材编写的结构化要求,其中文言课文(篇目),四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20%,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基础型课程中约占40%。上海通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系列教材,各区和学校层面也做了深入的探索实践,编写了大量的区本教材和校本教材,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
二是推进古诗文教育“进课堂”,深化学科德育理念。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上海始终把凸显德育核心地位、深化学科德育理念作为课改的应有之义。上海市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充分挖掘各学科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梳理形成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段重点内容及教育水平描述表,着力引导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家国梦想教育、社会关怀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使广大学生有敬畏、能担当、讲节操、重坚守。在古诗文教学中,分年级设定教学目标,加大教研力度,很多语文教师都探索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是推进古诗文教学“进课外”,构建社会教育大课堂。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大力集聚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努力打造“社会教育大课堂”。此外,还推出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家庭护照、职业体验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放学去哪儿”校外活动菜单,开展一系列旨在推动中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活动。自2002年以来,上海市已经连续开展了15届上海市中小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提高了广大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理解和鉴赏方面的能力,激发广大中学生和青少年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总计超过200万名中学生参加了比赛。在本次《中国诗词大会》上海赛区的选拔中,就有30名中小学生是从上海市中小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中脱颖而出的。
四是推进古诗文教学“进网络”,牢牢占领线上阵地。充分发挥“易班”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老师同学交流同行等独特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为每年4000多项线上线下活动,落小为数以百计的应用功能、数以千计的讨论议题、数以万计的网络产品;依托易班博雅网与全市场馆进行线上线下联动,为全市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活动平台。此外,还开展了“我爱中华诗词美——上海中小生古诗词学习创新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学习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良好习惯。
五是推进古诗文教学“进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人生导师。聚焦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通过构建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体系、打造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人文底蕴,积极打造一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教师队伍。
六是推进古诗文教学“进评价体系”,把好“指挥棒”。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从学生的基本积累(包括背诵)、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角度,综合评价学生诵读、熟记、默写以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文言文和理解阅读内容的能力。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将“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作为重要指标,重点考核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修订完善《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册》,重点做好学生发展情况的记录,内容包括品德发展、学习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情况。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长效机制的搭建,上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于国民教育始终,渗透到学生思想认识之中,落实到学生言行举止之上,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