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项目总投资138.06亿元

19.05.2015  12:36

聚焦都市农业“生态与城市保障”两大功能

根据农业部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部署和本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本市在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基础上,于2014年10月向农业部申报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1月,农业部正式认定上海市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上海市2015-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公布。本市梳理论证了42个重点项目纳入该计划,重点通过聚焦设施装备建设、产业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农业信息化、新型农民培育、产业融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环境保护等九大类项目,解决制约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总投资138.06亿元。

□记者 欧阳蕾昵

本报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市“三农”工作,坚持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本市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再次当起了“排头兵”、下出了“先手棋”。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龙头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节点,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通过两个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2018—2020)分步推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凸显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功能和为城市服务的保障功能。目前,《上海市2015-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正式公布。

结合自身特色增加8项特色指标

据了解,农业部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立了24项指标,本市在创建指标的设定上,既坚持以农业部要求为基础,又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新增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耕地质量、亩均化肥使用减量、亩均农药使用减量、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整治、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覆盖率等8项指标,形成了7大类32项建设目标,并梳理了17项指标作为核心指标。

至2017年,本市示范区建设目标是: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确保地产绿叶菜自给率达到90%,保障鲜奶、生猪、家禽、鲜蛋和淡水养殖生产能力;全市“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70%以上,地产农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9%以上;农业规模经营占比达到85%,粮食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区县粮田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持证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5%,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98000元;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3%,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粮食作物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亩均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整治关闭全市2720家不规范畜禽养殖场(点);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

42个重点项目列入三年行动计划

目前,本市梳理论证了42个重点项目纳入《三年行动计划》(包括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农业环境保护项目),重点通过聚焦设施装备建设、产业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农业信息化、新型农民培育、产业融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环境保护等九大类项目,解决制约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总投资138.06亿元,其中,农业项目49.91亿元,农林水项目73.4亿元,农业环保项目14.75亿元。

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集大都市、大科技、大市场、大开放于一身,发展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有条件、有基础。未来,三年行动计划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各项工作通盘考虑,方向一致、重点聚焦;二是坚持产业导向,把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都市现代农业融生活、生产、生态功能于一体;四是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五是坚持产业融合,在示范区建设中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记者获悉,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从今年起本市将划定和建设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