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第三期: 顾东辉教授谈“社会体验与综合成长”

25.11.2014  14:00

2014年11月18日,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第三期在复旦大学文科楼919顺利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社政学院党委书记顾东辉教授与同学们畅谈“社会体验与综合成长”。本期讲座亦是社政学院“社会人团校”、勤助中心团总支“知致团校”开幕式讲座,勤工助学中心吕异颖老师、叶雪峰老师、社政学院张炜华老师出席了开幕式。 

顾东辉教授是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工作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国内社会工作教学、研究、服务和政策咨询的重要领军人物,上海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联席会议的发起者和首任主席,以及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全国教职委委员。顾东辉教授学术渊博、幽默风趣,多次获评复旦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曾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曾获2001年上海市“十大社会工作杰出人才”“2012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等荣誉。

此次讲座,顾东辉教授结合了自己经历与感受,主要从“个人价值基于综合素养”、“多重角色实乃人生常态”、“综合修炼堪为终身任务”三个方面解读社会体验与综合成长。

【个人价值基于综合素养】

在讲座开始的时候,顾东辉教授通过一系列趣味问题,让在场的同学们领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拓展思路,灵活应对,而这便体现在综合素养的提升。随后,顾东辉教授通过解释马斯洛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阐述了他对成功与幸福的定义——成功是行内精英,幸福是各方面需求的满足。成功与幸福不能等同,一般来说,成功者是不幸福的。所以要学会在成功与幸福间进行兼顾。并进一步引申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的价值是在个人成功与幸福的基础上对社会有所贡献。

接下来顾东辉教授引用了卡耐基的一句话“人的成就15%决于专业能力,85%决于综合素养”来解释通识教育。他认为与其说“通识教育”,不如说是“通才教育”。一名学生不单单要有学术素养,更要有实践和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真正的“好专业”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专业,教授与人交往的技能。而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对“热专业”的重视阶段。

在顾东辉教授看来,“社会体验”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中作用很大。他认为“人生中能够掌控的东西很少,唯一能够掌控的是如何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人的成败取决于参与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多少。”个人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基于综合素养。专业是提供综合素养的载体。 

【多重角色实乃人生常态】

在这里,顾东辉教授用个人在社会中的多个岗位来解释“多重角色”。他用学习雷锋的爱岗敬业、利他情怀来阐明人应该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岗位,也就是兼顾、热爱自己的多重角色。助人的前提是个人对自己每个角色的称职履行。“利他”的前提也应该是自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管理好自己才能够利他。对自己的教师岗位而言,他提出应该履行自己教书的岗位,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去教授小学和幼儿园。只有当对幼儿教学的要求高于对大学老师的要求才能够实现“教书育人”。

最后,顾东辉教授又将重点定位于社会,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兼顾多种角色,多参与社会体验,在社会中获得成长,才能更好的塑造社会、发展社会。

【综合修炼堪为终身任务】

顾东辉教授认为,综合修炼的“综合”体现在多种能力的具备,要正视宏观场景,用积极的视角对待问题;要领悟个人的社会使命,提升回报社会的意识;要获得多累知识,不断全方位充实自己;要锤炼综合能力,在某方面也要有一技之长。他还着重提出了综合素质自我能力、团队精神、培养情商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们应该多参与国际交流事务,积极主动在社会大潮中锤炼自己。

最后,顾东辉教授再次提出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