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小区智能快递柜免费期后遭弃用 快递员宁愿多跑腿
据《劳动报》报道,去年夏天,一台台“方头方脑”的智能快递柜现身申城小区。为了抢占地盘,生产这些柜子的企业主动找快递公司、小区物业合作,并免费提供价值数万元的设备。一年多时间里,快递企业投资20亿打下了半壁江山,却在日前向快递公司收取几毛钱的使用费时“闪”了腰。过期要收保管费网友表示不习惯
网上购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有时人们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第一时间收取快递,因此,收件问题逐渐产生。去年夏天,智能快递自提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些住宅小区、单位、写字楼、院校……在申城,除了中国邮政推出的“E邮柜”外,还有上海宝盒、速递易、收件宝等诸多品牌的智能快递柜。
在去年留意到这些柜子后,记者就采访到其中的“门道”,为了快速抢占申城小区住宅市场,快递柜企业往往一掷万金免费给物业安装和维护设备,同时,与快递企业合作也完全是采用免费的模式。
进入今年7月份后,快递柜不再免费了,因此却导致了快递柜使用率骤然下滑。近日,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小区内快递柜鲜有人使用,已逐渐沦为摆设。记者看到,跟帖回复中,有不少网友也质疑快递柜存在的必要性。
家住徐汇区的蒋小姐是个网购族,几乎每隔两天就有包裹上门,由于白天要上班,她的快递大部分由婆婆代收。“前段时间婆婆回老家了,家里没人收快递。有一次家里没人,快递就被送到快递柜里了,但我也没留意短信,去智能柜取件的时候已经过了几天了,被收取了几块钱的保管费。”从今年以来,大部分快递柜按照规定,超过24小时未取件,就要收取每天一元的保管费。
每单提成要扣几毛钱快递员宁愿多跑腿
智能快递柜原本是为减轻快递员负担、提高送件效率而生,在运营初期,确实收获嘉奖一片,但近日,随着各家快递柜企业陆续放出收费风声,原本协同的合作氛围却渐渐发生了分歧。
“这设备的确很方便,但对我们来说不划算。”在闵行莘庄全峰配送站的快递员小吴反映,以往每派送一个包裹,快递员可以得到1元钱左右的提成,一般每天60—80的送件量。但如果使用快递自提柜,就要被扣除0.4元至0.6元每单。“每一单快递的收费不算高,但是每天要送那么多快递,加起来也是不小的数字。”小吴说,这样一来,他宁可多跑几趟,也不愿图方便把快递放进柜子里。
“开始是免费的,最近开始局部收费。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吧。”上海宝盒创始人袁雪峰告诉记者,快递自提柜全部由公司免费安装,运营和维护费用也由我们承担。他坦言,在最开始时,公司将每个柜子的使用费定价为0.7元,“那个时候很明显,就没有人用了,使用率起码减半。”袁雪峰说,目前试探下来,他们的极限在0.5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占地面积大、可投递快件有限、自提柜成本高、需要后期维护费用等是快递自提柜无法回避的短板。“几毛钱的费用远低于智能柜维护、折旧的费用。快递柜之所以会开始收费,也是因为部分物业场地要收费。”袁雪峰说。
据了解,目前申城市场的智能快递柜主要采取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与快递企业合作,采取预充值的模式收费;而另一种则是与物业合作,使用完全取决于快递员是否愿意为此“埋单”。
服务有局限性难以独立发展
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婉转表达了对于快递柜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的快递自提柜大都由第三方公司设计生产,这些公司原本并不经营快递业务,而是想从物流业分一杯羹,快递公司不愿与其合作也属常理。而就在不久前,顺丰就联手申通、中通、韵达等多家企业豪掷5亿元打造“丰巢”智能快递柜,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撇开智能快递柜这些中间企业。
事实上,在“最后100米”的环节上,电商企业也早已开始布局。最先入局的是京东,很早就开始上线自提柜业务,用户刷卡支付即可获得商品,但这种方式只为京东用户服务;此外还有阿里系的菜鸟,把社区周边的便利店、洗衣店等吸纳为代收取包裹的自助取件点。值得探讨的是,快递柜就像银行的ATM机,是必须依附快递业生存,还是可以独立发展呢?上海宝盒创始人袁雪峰认为,“智能快递柜是一个附属产业。”快递物流咨询顾问徐勇表示,快递柜服务能力有局限性,都无法单独盈利,这就是这类第三方企业急着试水新盈利模式的主要原因。而电商和快递企业,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延伸服务价值链,所以他们舍得花钱“砸”进智能柜业务。
盈利模式有两种增值服务是方向
国家邮政局最新发布的《中国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业务量前50位的城市共安装智能快递柜31156组,累计派送快件超过1.13亿件。
据快递柜业内人士透露,这个行业,从上市公司到快递大佬,前后已经投入了近20亿元,但没有一家实现盈利。在面临着小区物业场地费和设备投入生产、维护费用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快递柜才会选择结束免费期。
“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卖柜体广告位,或开发O2O概念的项目,像充值、网购等增值服务;另一种是一旦包裹存放超时,向用户收取一定费用,同时每使用一次快递柜向快递公司收取一笔费用。”徐勇说道,后者绝不会是行业未来主流的盈利模式,“应该还是增值服务,但目前整个行业就是这样,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方向。”在他看来,要想盈利,这个行业至少还需“等”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