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高考改革 大学从“招分”变“招生”

01.07.2016  15:43

  

  【新民晚报·新民网】昨天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9所沪上高校,同时举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校测。各试点高校将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占60%、校测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成绩占10%的比例合成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这意味着,高考成绩不再是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校测面试和体现过程性学习经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为高招选拔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既注重考试成绩,又兼顾德、智、体全面综合发展,综合评价录取的“指挥棒”指引了方向。学生惟有提升课外兴趣、文理兼长、并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业考试,方能在这30%和10%里表现出彩,进而在名校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终于能够落地。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教授说,“它能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推动高校从‘招分’向‘招生’的根本转变。
  去年,复旦、交大率先启动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这一招生试点,今年,综评试点的高校由2家扩容到9家,传递出清晰的素质教育导向,释放出喜人的高考改革红利。

   高校校测各具特色
  考查综合素质
  记者采访中发现,新加盟试点的高校校测各具特色。同济大学首次引入心理学专家测试考生“心理素质”,学校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创新精神、专业兴趣等同等重要,不可或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测设置听力和面试两个环节,综合考查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和综合交流沟通能力,彰显语言类高校的特色。华东理工大学在面试时,尤其看重学生在物理或化学学科是否具有特殊才能,抛出了诸如“C60是不是每个碳原子都是共价键连接的?”“平时我们用的医用酒精浓度是75,为什么不能再高一点?”“能介绍一下特拉斯汽车的原理吗?”等问题。
  部分高校校测结束后,考生小胡同学告诉记者:“除了专业能力,专家还很看重我的应变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比如,问我对报考的计算机专业哪个领域最感兴趣,打算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等。
  除了提问,现场专家还与考生共同探讨热点研究。考生小蔡同学说,在回答完专家关于“元素周期表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后,专家与他一起就近期日本科学家发现新化学元素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面试内容以考核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为主。”有着多年自主招生面试经验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综合评价录取面试的问题不再聚焦于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要通过问答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学科视野、价值取向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体现多元性完整性
  确保公平公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催生了中国的高考改革。为此,十年前,各大高校推出了自主招生改革,希望突然应试教育的重围。可是,自主招生的试点并非尽人如意,“北约”“华约”纷争引发的生源大战以及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舞弊事件,偏离了改革初衷。有专家指出,相比高考、相比之前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方式体现了多元性、完整性。高校录取学生,不再仅以几门课的高考成绩来录取学生,中学教学的目标也不再是这几门课总分的最大化;高校要考查的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同时,高校也能以自身特点出发,按学科特色选择学生。从“唯分数论”转为综合评价,从只考查结果转为要考查过程,综合素质评价的优点显而易见。
  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十年前是复旦招办主任,他见证了自主招生直至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改革全过程。他认为,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要回归到育人本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而不是一味“刷题”;对高等教育而言,要通过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等探索,提升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也应不同,这与上海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方向也是高度一致的。

   推动学生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实践
  今年参加综合评价录取试点的高中生们都对此项改革拍手称好,毕竟,多了一次投档录取的机会。据悉,明年,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还将进一步“变脸”,由于高中学业考成绩将纳入高考成绩,10%的部分会由综合素质评价来取代。对此,许多即将成为2017年高考新政首批亲历者的高二学生表示欢迎,因为高招选拔不再是只看“冷冰冰的分数”,而是能看到“活生生的人”。
  复旦附中高二学生唐欣妍和几位同学的课题调研显示,综合素质评价等相关政策的推行正在产生积极变化。譬如,参加过社会实践学生的比例从政策出台前的88.10%上升至出台后的92.03%;有80.4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82.6%的家长和93.70%的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截至2016年6月,上海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已建立起1673个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为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近32万个岗位。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校门、家门,迈向“社会大课堂”。
  上海已构建全市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有了这一电子平台,从2017年起,各高校可便捷查阅由市级层面统一提供的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并组织专家严格评审,作为自主选拔的重要参考,考生无需自行向高校提交材料。各高校也将提前公布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具体使用办法。
  可以预见的是,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将成为高招选拔的新常态,进而推动真正素质教育的到来。  

   相关链接
  各高校招办提醒,勿用应试思维对待综合评价。每到“高招季”,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和少数媒体总热衷于炒作所谓“攻略”或“揭秘”。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说,综合素质重在平时积累,考生根本无需参加以应试为目的的所谓培训,因为高校的考查重点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应试能力。
  在上海交通大学招办主任郑益慧看来,用应试的思维对待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有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因为,学生的面试表现,绝不是靠一时的培训能够粉饰,专家能够评判出考生的真实情况。当你粉饰过多的时候,反而可能会有负面影响。所以,每位考生只需放松心情,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即可。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者、管理学博士张端鸿:作为一种世界上较为通行的高校选才方式,综合评价录取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进行选才,也增加了学生获得高校青睐的机会。在新的招生录取体系下,促进公平、扩大选择、体现特色将成为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内在价值选择。
  华东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项延训:综合评价录取,实际上是增加了一个录取批次。对大多数高考成绩在一本线上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高考统招录取前又多了一张进入名校的“入场券”。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录取也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专业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多元录取模式,不再是单纯的考分评价,而是根据高校特色、定位来选拔学生,如华东理工大学在面试时,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在物理或化学学科是否具有特殊才能,而不会在意其高考时的语文、英语成绩是否拔尖。
  总而言之,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给高校和考生都有了更多的选择。高校通过从人数评价走向对人的评价,掌握更多主动权,选拔更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考生则通过恰当分析自己的特点、爱好及学校特色,进行匹配,将更容易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http://shanghai.xinmin.cn/msrx/2016/06/30/3019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