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赢了诺奖却遭原料短缺 青蒿素欲在沪“重振雄风”[图]
青蒿素价格一路走低,占全球青蒿素供应量9成的中国原料产业正陷入历史低谷 |
随着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奖,青蒿素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因受国际新型青蒿素合成技术的冲击及原料品种和种植规模的制约,青蒿素价格一路走低,占全球青蒿素供应量9成的中国原料产业正陷入历史低谷。关乎每年数亿疟疾患者生命健康的青蒿素类药物,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
记者近日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将颠覆青蒿素行业的原有模式,解决全球青蒿素低价、供应不稳定的难题。
收购价低了生产成本却低不了
近年,海外药物公司与美国院士团队合作,通过在酵母中改造和构建青蒿素合成途径,使利用酵母生产青蒿素取得突破性和革命性进展。尽管这种方法预计供应量仅50至60吨,远不能满足每年约200吨的全球需求量,无法取代现有植物提取技术,却使得国内青蒿素生产企业降低了青蒿素的价格预期,压低了青蒿干草的收购价。最近,国内青蒿干叶价格创历史新低,仅为5元/公斤,低收购价挫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低含量的原料品种和较分散的种植规模,也导致了现有青蒿素原料行业缺乏稳定的市场秩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去年,我国青蒿种植面积减少60%以上。
交大技术使叶片含量提高2倍
在国家科技部“863”生物反应器重点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唐克轩教授团队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经过10余年研究,团队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代谢工程第2代青蒿产品,这比普通青蒿原料0.8%的青蒿素含量提高了2倍多。这2代产品在国际上率先获得了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中间试验”证书和“环境释放”证书。动物试验也证明,改良青蒿及其产品是安全的,因为其与非改良青蒿及其产品在化学成分、性质、药理、毒理等方面均无差异。近来,该研究团队又推出了第3代产品,不仅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种植中除草的问题。
唐教授团队先后在上海崇明岛和山东东营的滨海盐碱地试种其开发的第1代青蒿产品,青蒿产量和含量不低于青蒿主产区,可亩产青蒿干叶150公斤,青蒿素含量也达到1%,并开展了机械化收割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3代抗除草剂青蒿产品的推出,将使利用废弃的盐碱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为了综合利用青蒿,保护环境,团队还探索将青蒿叶片收获后废弃的秸秆加工成功能木塑,解决废弃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青蒿素复方药物尚难被替代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日前发表一则寄生虫病学研究显示,对于青蒿素耐药的疟原虫不仅可以感染东南亚当地的几种蚊子,还可以感染一种非洲常见蚊子,这使得对于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唐克轩教授解释,研究显示耐药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呈现耐受性,但复方联合用药依然有效,这意味着青蒿素不仅不会淡出“抗疟舞台”,青蒿素衍生物及复方药物的研发更值得研究。“尽管目前疟疾抗体、疫苗的研发也在进行,但研发周期至少需要10年,而在这段时间内,青蒿素复方药物在人类对疟疾的对抗中是不可替代的。”
来源:《新民晚报》 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