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春考志愿填报时间调到考后 增加考生的选择性

08.01.2018  08:50

  

  数学科目开考前,一名考生快步冲向宜川中学考点。本报记者张驰实习生孟雨涵摄

  前昨天,上海2018年春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在全市19个考区74个考点平稳结束。今天的外语听说测试后,春考中的统一文化考试部分将全部完成。

  市教育考试院传出信息:今年的春考报名人数在2015年起连续第四年攀升。与此同时,春季招考的两大变化也日益显著。

  “练兵”功能吸引不少考生

  回顾春考人数变化,2015年是转折点。当年春考作为本市新高考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打开大门,且参加春考招生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计划与往年相比“大扩容”,参与招生的高校由8所增至22所,相当于在沪高校的三分之一;招生总计划达1640人,是往年3倍有余。这些高校拿出的招生专业,也大多为校内教学力量雄厚、就业热门的招牌专业。当时春考网上报名人数从前一年的千人左右,上升至2万余人。此后,报考人数年年创新高。

  专家指出,除了向应届生开放的学校数量和参加招生的专业院校质量双升外,春考的“练兵”功能,对不少学生也有一定吸引力。“客观来说,春考确实可以给学生提供衡量学习能力水平、感受高考氛围的机会。”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今年2月1日,统一文化考试成绩及志愿填报最低控制线将公布。2月27日至28日,统一文化考试成绩总分达到本市公布的志愿填报最低控制线的考生填报志愿。若参考此前秋季高考填报志愿的节奏,可能将公布考生相关排名和分数频度表。这些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更加心里有底。

  专业微调,高校探索用好春考

  与去年相比,今年参加招生的高校数量不变,投放的也依然是招牌专业,但具体专业正在悄悄改变。这些改变,意味着高校对于春考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比如有意识地运用春招“统一文化考试+学校自主测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材料”的综合选拔模式,投入更合适的专业。市教育考试院专家认为,从这些趋势可以看出,相关高校已经考虑到春考不是“小秋考”,正在自主探索其自身的定位。而这不仅是春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上海推进高考新政的重要意义之一。

  例如上海政法学院春季高考分两个专业方向招生,计划招生40人。其中,隶属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的法学(涉外卓越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将首次在春季招生,招生计划为10人;隶属国际法学院的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招生计划为30人。后者为今年新增的春招专业方向。

  校方有关负责人说,这样的春考专业计划设置,主要出于两个考量。一是给予参加春考的考生更多的专业方向选择;二是法学是专业性、应用性较强,并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毕业生今后有相当一部分面向法律服务市场就业,而春季招生“见分、见人、见材料”的综合选拔模式,有利于学校围绕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考查考生学科特长基础、综合素质和能力,选拔到适应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学生。

  与此同时,华东政法大学今年将社会工作专业纳入春招计划。这一对接就业、实践性更强的专业,可以在春考校测中,更加充分考量学生相关的综合素养,进行更完善的双向选择。

  考后填报遵循“兴趣、数据”原则

  相较于春招专业的悄然变化,今年春考志愿填报时间的改变更为引人关注。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表示,“2018年各科目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时间安排与2017年相同;对春考试点院校与招生专业的要求,以及结合统一文化考试和院校自主测试的录取模式没有变化。方案的主要变化是春招的志愿填报时间调整到了考后。原先的志愿填报方式不仅降低了考生志愿的有效性,也影响了报考考生和招生高校的利益,此次调整可谓顺势而为。

  日趋完善的招考方式意在增加考生的选择性。要获得最佳结果,根据自身状况做出精准分析判断,尤为关键。专家指出,无论考前还是考后填报志愿,都需遵循“兴趣、数据”原则。所谓“兴趣”,用大白话说就是“学生想学、爱学”。在这一大前提下,春考可以填报的专业志愿虽然只有两个,但梯度依然不可忽视。“数据”指的是对自身和往年学校、专业先后位序等情况充分掌握,尽管今年是首年春招考后填报,但后者是大数据基础上形成的资料,往往不会出现颠覆性变化,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