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贫穷”:中国人的时间都去哪了?

07.08.2018  08:54

 

 

时间贫穷”成为新困境

 

       过去40年,中国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同社会成员相同时间付出下获得经济回报的差距加大,不同职业群体每天付出的时间成本差异加大。

       为了消除这种时间付出和回报之间的不对等,人们选择的策略是向上流动,通过社会流动来减小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等。所做的改变包括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通过学习提高自我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一个青年人进入高校,拿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分别要用去4年、7年或者10年以上的时间。

       另外一个普遍的社会行为是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由此子女的教育占去了家长和孩子的大量时间。

       除了常规的在校学习,课外辅导班、业余兴趣学习辅导班占去了许多学生的时间。参加学习班的年龄越来越小,已经逐渐从中学、小学发展到学前甚至胎教。从课后到周末再到假期,从班级授课、一对一教学到出国游学,孩子要经历这个时间,家长基本上也要陪伴这个时间。随着这种风气盛行,家庭在经济上和时间上的付出越来越多。

       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许多人既要工作也要学习,既要在工作时间完成工作任务,也要在工作时间外进行家庭劳动,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要频繁地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进行模式切换,再加上中间的通勤时间,很多人都感觉分身无术,时间总是不够用。与改革开放前相比, 原来没有钱却有大量的时间,现在有钱了却又没有时间,“时间贫穷”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新困境。  

本文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