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房装助老电梯何时成真 审批太繁琐资金难搞定
随着上海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住在多层住宅特别是一些老旧公房中的老年人上下楼梯不便的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住户要求加装助老电梯的呼声十分强烈。为此,市老年基金会早在2011年8月便推出了“多层住宅加装助老电梯”公益项目试点工作,用于指导本市多层住宅增设电梯。但受制于规划审批、业主支持率、前期资金投入、运行养护等因素,成功实施电梯加装改造的小区少之又少。是何原因致使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之路如此举步维艰?或许,正如一些业主所说:“人心比钱更难凑齐!”
近九成老人盼加装电梯
“我今年65岁了,住在5楼,现在身体还行,生活还比较方便,再过几年就没这么自由了。”家住长桥一村的彭老伯退休后的生活十分规律,早上7点半散步去买菜、下午3点半接孙子放学顺便买份报纸。就这样,他每天至少累计要上上下下走20层楼。考虑到父亲这把年纪,彭先生最近正在考虑卖掉这里的房子,然后换一套楼层比较低的住宅。“就是因为没有电梯,不方便啊!再过几年别说我爸了,就算是我自己,爬个5楼估计也气喘吁吁。”
楼老去,人老去,无电梯,怎上楼?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多层老旧公房加装电梯,是很多老人的梦想。“如果有电梯的话。我们这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能提高不少。”彭老伯说道。
2014年4月,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本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显示,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其中60%以上的老人居住在多层老旧住宅里。对于居住在4-6楼的老年人来说,上下楼已成为困扰他们生活的烦心事。上海老年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1053位老人的问卷调查中,愿意安装电梯的老年人达89.3%。
为此,早在2011年8月,市老年基金会便启动了“多层住宅加装助老电梯”公益项目试点,并踩点安顺路220弄12号、东体育会路679号、延安西路150弄1号、齐河路10弄2号、成山路226弄14号、东泉路188弄47号、彰武路同济新村618号住宅基础情况。但结果不容乐观,截至目前,仅齐河路10弄2号和延安西路150弄1号这两栋楼试点成功。
审批繁琐 安全存疑
那么,是什么击碎了这些住在老旧多层小区内老人们的电梯梦的呢?审批繁琐复杂是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静安区美丽园社区(延安西路150弄)1号楼是建于1982年的6层楼房。2009年前后,居民中出现了想加装电梯的声音,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相关部门呼吁。2012年8月,市老年基金会将美丽园小区1号楼列入“多层住宅加装助老电梯”项目试点。但若不是居民、业委会、居委会等各方面齐心协力,电梯如今也不会出现在楼道进口处。
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副秘书长李永康表示,手续实在太多了,施工做一步,就要批一道手续,批下来了才能再做下一步。“我们和房管局领导开玩笑说,如果这手续能砍掉一半,那做起来就快多了。”经统计,整个加装电梯过程需要十多个职能部门层层审批,敲46个公章。居民介绍,当初直到看到开始安装电梯面板,他们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迟迟不开工我就们生怕会再有什么变故”。
记者了解到,仅仅因为改造安装电梯而涉及到小区绿化方面的盖章,就要花费好几个月。老旧公房加装电梯涉及到的部门多、要求高、难度大。粗略统计,整个过程须经十多个职能部门审批,假设每完成一项审批需要3-5个工作日,加装电梯流程的周期约80-100个工作日。
除了繁琐的审批手续,房屋结构本身是否符合加装电梯的要求,也是一大问题。“往往有些楼房审批不过关是因为硬件条件本身缺乏,建筑相关标准很难达到。”有建筑从业人士告诉记者,老旧公房加装电梯,最重要是考虑安全问题,包括建筑间距、建筑退让、消防间距、采光通风等等都要考虑在内,审批部门会看这些是否满足规划建设及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但往往“这些条件大部分老房子都很难满足”。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要征得三分之二的业主同意外,加装电梯还必须向相关审批部门出示楼栋原始结构图。“这些房子都有二三十年了房龄了,到哪里去找原来的结构图呢?”从业人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