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一位大学校长的公益作业
大学开学季,全国数百万中学生在金秋时节变成了大学生,上海也有十余万学子初入大学园。他们所见所感的理想与现实,契合吗?
这些天,有一批在校中学生也向大学“报到”,他们受华东师大校长陈群之邀,首访丽娃河畔,与校长饮茶共叙。陈群暑假里公开布置了一道公益作业:“我心目中的大学”,收到463份作业。这些孩子在文中所写,其实正是对中国大学的期望。
有人说,“我心目中的大学,没有功利性,因为学术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它应当致力于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改变世界,而不是让世界改变它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有人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是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有人说,“它应当坐落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也许是在郊区,也许是在更遥远的地方,它是一座学府,它是一座城,它是一片不能容忍亵渎的净土”。
高考招生是双向选择,而现实中,中学生往往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改变自己、适应大学,而大学为自己未来学生做出的革新,与学子们理想中的大学还是颇有距离感的。在他们眼中,大学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更不是喧嚣浮华、急功近利的教育市场,但当他们开始大学学习与生活,大学是否真能带给他们这样的象牙塔体验。在社会上,常说“要对得起纳税人的钱”; 在大学中,也应当对得起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付出的青春,这更不是可以用钱衡量的价值。
在高考招生制度大改革的今日,大学与考生之间的竞争性互选关系将充分凸显。按照国际通则,考生将拥有更多选择权,手拿更多录取函。没有理想的大学、无法满足考生志愿的大学,它们将失去生源。期望大学能体悟学子之心、圆满学子之梦,别辜负中学生之期。正如陈群所言:“看了他们自愿完成的作业,也让我们这些大学校长能够理解中学生对大学的要求和期待。”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徐瑞哲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