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本市商务经济转型升级有关情况

22.08.2016  17:31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8月16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介绍了本市商务经济转型升级有关情况。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申卫华共同出席发布会。

  今年以来,全市商务部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化贸易制度环境体系,着力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商务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一、着力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改革,商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市商务委聚焦“十三五”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目标,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新趋势,扩大中高端消费有效供给,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着力推动商业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本市消费实现平稳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7亿元,增长7.6%,消费继续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

  1、从需求侧看,消费升级的趋势凸显,商品+服务、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等融合发展势头迅猛。“互联网+”以及餐饮、旅游、文化等服务领域O2O发展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类商品消费,上半年服务类网上交易额达到1132亿元,大幅增长37.4%。目前,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已超过50%,且增速明显快于商品性消费。品质消费增长快于一般日用品消费,特别是文化、健康、绿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9.7%,中西药品增长23%,新能源汽车增长36%,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增长19.5%,均大幅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体验式消费引领新潮流,比如上海大悦城通过应用差异化、场景化、智慧化的新商业模式,通过打“情感体验”牌打造消费者极致体验的商业标杆。百盛优客坚持人性化服务理念增加消费者购物过程的愉悦感,实现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机会最大化。

  2、从供给侧看,商业载体、业态、环境转型成效明显,为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业载体更新步伐加快,聚焦功能优化、业态调整和形态改造,今年上半年推进了32项、共计投资额457亿元的商业重点项目,商圈商街商店等消费载体调整转型成效明显。8个城区商圈零售额增长12.6%,长风、御桥、北中环等新兴商圈增速均超过30%;8个郊区县社零平均增长10.5%,金山新城、松江新城等郊区商圈增速分别达到62.2%和24.7%;12个市级商圈零售额微降1.2%,但新虹桥-天山、中环真北等市级商圈增速达10.9%和15.9%;离境退税商店购物退税布点进一步加快,业务规模位列全国首位。商业业态创新加快,今年上半年,全市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1298亿元,增长33.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7%,较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如徐家汇等7家智慧商圈结合商圈APP、网站、会员卡等实现近场推送、智能导览等服务,百联集团推出国内首个“全渠道、全业态、全客群、全品类、全时段”商业生态。会商旅文体联动效应继续增强,首次在上交会展示26个品牌46种伴手礼,成功推出魔都消费卡。商业环境优化加快,扎实推进上海市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着力构建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新模式,加强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规范管理和专项治理,弘扬诚信商业文化,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二、着力推进外贸回稳向好,推动上海外贸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

  上半年,在全球贸易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本市货物贸易进出口13096亿元,下降0.4%,降幅比全国小2.9个百分点,规模继续位居各省市第三,在全国的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1.5%提升至11.8%,实现了在全国排名不后退、份额有提升。

  1、出口规模总体稳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货物出口5623亿元,下降2%,降幅比全国小0.1个百分点,近年来首次好于全国。出口抗风险、抗波动能力增强,主要体现在“四个稳定”:一是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上半年出口额占全国的8.8%,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四;二是百亿美元以上的四大类商品出口基本稳定,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电话机及服装类等四大类商品均保持在百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左右(其中,集成电路出口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增长24%);三是传统优势市场基本稳定,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出口占比仍然保持在62%左右;四是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基本稳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四成以上,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约为70%。

  从结构看,出现许多积极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好于”:一是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下降0.1%,占出口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3.6%提升至45.4%;加工贸易下降12.3%,占比从42.7%下降至38.5%;二是民营企业好于外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增长0.6%,增速分别比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快5.5个和5.7个百分点;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好于贴牌和代工产品,自主品牌商品出口近1000亿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7%左右;四是服务贸易好于货物贸易,特别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增长37.9%和26.1%。

  2、进口逆势增长,集散功能持续增强。上半年,货物进口7471亿元,增长0.9%,增速领先全国5.6个百分点,是全国少数几个进口实现正增长的省市之一。一是与居民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商品进口增势良好,化妆品、乳品、医药、钻石等进口量价齐升,分别增长32.2%、26.2%、25.9%和16.5%,巩固和提升了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增长新动能,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上半年本市各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处理订单438万单,交易额近8亿元,分别增长13倍和9倍。

  三、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再上新台阶

  市商务委坚持把利用外资作为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有效途径,联合区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新增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增长0.8%,实际使用外资87亿美元,增长1.4%。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形成了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为主的引资新格局。

  1、服务业利用外资热点不断。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扩大开放激发了外商投资热情,上半年服务业实到外资占全市实到外资的比重提高至9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直辖市和沿海主要开放省市水平。其中,以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为主的金融服务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成为本市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领域,实到外资分别增长1.4倍和0.9倍。

  2、总部经济能级持续提升。上半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其中亚太区总部8家,新设立投资性公司8家;截至6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5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49家,设立投资性公司320家。上海继续保持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地位。

  3、外资研发力量加快集聚。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外资研发中心支持政策的完善落实,增强了对外商来沪设立研发机构的吸引力。上半年新认定研发中心6家,累计已突破400家,达到402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沪设立的研发中心占1/3,全球研发中心达到40余家。值得一提的是,瑞士诺华集团的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于上半年在张江正式开业运营。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都面临到较大的下行压力,上海商务领域的经济发展总体平稳,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下一步,市商务委将以推进“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强功能、提能级、补短板”,重点推进实施商务领域的8个专项工程,进一步推动商务领域经济转型升级。在促消费方面,将继续推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新消费引领和生活性服务业提质两项专项工程,通过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更好地满足和引领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加快启动市场流通创新工程,加快建立适应大流通、大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优化市场环境。在稳外贸方面,将落实好国家外贸回稳向好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优进优出引领、服务贸易创新和贸易便利化提速三项专项工程,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的贸易规则体系,推动上海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在双向投资方面,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实施总部经济提质工程和装备走出去提速两项工程,推动投资带动贸易增长,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