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新政促进青年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15.05.2017  15:20

  青年是最具创造力的就业创业群体,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中坚力量。本市始终把青年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并重,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和培训促进就业并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针对“动手能力弱”的问题,推进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让缺乏工作经验的失业青年到实际岗位锻炼3-6个月,提升青年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针对“综合措施缺”的问题,自2012年起启动实施了青年就业“启航”计划,采取“五个一”的综合举措,全面开展失业青年就业帮扶工作,着力化解日益突出的青年失业矛盾。针对“求职难度大”的问题,出台了针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并将长期失业青年纳入就业援助政策扶持范围,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青年都能实现就业、稳定就业。针对“就业渠道窄”的问题,出台了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和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聚焦多数大学生倾向于到机关事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就业,而相关用人单位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的矛盾,引导大学生到岗位需求量大的小微企业就业,或通过形式更为丰富的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

  鼓励青年创业方面,针对“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创业担保贷款和利息补贴政策,为缺乏资金、融资困难的青年提供贷款支持。针对“成本高”的问题,出台了青年大学生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等政策。针对“能力弱”的问题,探索构建了“能力测评+创业培训+创业见习”相结合的创业者能力提升体系。针对“载体少”的问题,在积极建设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区人社部门开发开业园区的同时,逐步将社会上功能完善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纳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体系,共认定了89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会同教育部门在28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站。

  加强技能培训方面,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培训目录,依托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社会化补贴培训。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施“校企合作”、“双证融通”项目,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加强“应知”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应会”能力。为了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帮助企业提升入职职工的技能水平。为了推进技能队伍建设,大力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重点行业产业的技能提升计划,广泛开展紧密贴近企业岗位实际要求的技能培训。

  强化公共服务方面,以“服务主体多元化”为目标,在强化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成立了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志愿者队伍。通过多元化的服务主体,满足青年群体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以“供求匹配精准化”为目标,在全市各区和街镇设立了200多个职业介绍服务网点,并在上海公共招聘网设立了青年大学生求职专区,提供实时在线服务。以“资源流动合理化”为目标,通过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以及劳动用工和参保数据分析等手段,加强劳动力供求趋势分析,建立了以“乐业报告”为代表的就业统计分析报告发布制度,引导青年劳动者根据本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合理有序流动。以“公共服务品牌化”为目标,探索打造了“乐业上海”、“海纳百创”、“技能上海”等服务品牌,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

  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综合发力,使本市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人数保持在较高比例,失业情况不断改善,过去五年间,本市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占比减少了38.6%,长期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了39.9%。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对青年就业工作带来了新压力,新产业发展对青年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青年人自身的择业观念也呈现出了新变化,部分青年的就业意愿有减弱趋势,而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在不断扩大。据调查,过去五年间,本市暂不就业的青年人数从9.5万增长到13万人,青年创业活动率从11.7%提高到12.4%。

  为促进本市青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升青年群体的获得感,实现青年人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步”和“双赢”,近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和团市委《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据悉,文件于今年5月4日起实施,在青年节为青年朋友送上政策服务大礼包。

  《若干意见》是在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对新形势出台的一项综合性文件,着力于在稳住青年就业基本盘的同时,把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作为长远目标,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系统集成;把推进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兼顾市场需求侧,进一步转变青年就业观念,提升青年群体的创造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青年有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加广阔的创业天地,更好地投身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伟大实践。

  《若干意见》从培养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打造政策服务支持链,面向在校学生、失业青年、在职青年,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其中,针对在校学生,重点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培养就业创业观念,帮助在校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准备。针对失业青年,重点通过青年见习、职业训练营等措施,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帮扶青年实现就业。针对已经就业的青年,重点通过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加强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青年服务,形成政府带动引导、社会参与支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工作格局。

  在具体推进措施上,将聚焦影响青年就业创业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大力加强实体建设和机制建设。其中,在实体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一批职业训练营、一批高校创业指导站、一支就业创业导师队伍、一系列高质量的见习和孵化等基地。在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构建一个覆盖青年群体的综合信息库、一个立体式的青年就业服务网络、一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品牌、一系列青年劳动者技能提升平台。

  

  青年是最具创造力的就业创业群体,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中坚力量。本市始终把青年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并重,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和培训促进就业并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针对“动手能力弱”的问题,推进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让缺乏工作经验的失业青年到实际岗位锻炼3-6个月,提升青年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针对“综合措施缺”的问题,自2012年起启动实施了青年就业“启航”计划,采取“五个一”的综合举措,全面开展失业青年就业帮扶工作,着力化解日益突出的青年失业矛盾。针对“求职难度大”的问题,出台了针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并将长期失业青年纳入就业援助政策扶持范围,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青年都能实现就业、稳定就业。针对“就业渠道窄”的问题,出台了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和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聚焦多数大学生倾向于到机关事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就业,而相关用人单位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的矛盾,引导大学生到岗位需求量大的小微企业就业,或通过形式更为丰富的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   鼓励青年创业方面,针对“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创业担保贷款和利息补贴政策,为缺乏资金、融资困难的青年提供贷款支持。针对“成本高”的问题,出台了青年大学生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等政策。针对“能力弱”的问题,探索构建了“能力测评+创业培训+创业见习”相结合的创业者能力提升体系。针对“载体少”的问题,在积极建设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区人社部门开发开业园区的同时,逐步将社会上功能完善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纳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体系,共认定了89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会同教育部门在28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站。   加强技能培训方面,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培训目录,依托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社会化补贴培训。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施“校企合作”、“双证融通”项目,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加强“应知”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应会”能力。为了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帮助企业提升入职职工的技能水平。为了推进技能队伍建设,大力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重点行业产业的技能提升计划,广泛开展紧密贴近企业岗位实际要求的技能培训。   强化公共服务方面,以“服务主体多元化”为目标,在强化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成立了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志愿者队伍。通过多元化的服务主体,满足青年群体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以“供求匹配精准化”为目标,在全市各区和街镇设立了200多个职业介绍服务网点,并在上海公共招聘网设立了青年大学生求职专区,提供实时在线服务。以“资源流动合理化”为目标,通过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以及劳动用工和参保数据分析等手段,加强劳动力供求趋势分析,建立了以“乐业报告”为代表的就业统计分析报告发布制度,引导青年劳动者根据本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合理有序流动。以“公共服务品牌化”为目标,探索打造了“乐业上海”、“海纳百创”、“技能上海”等服务品牌,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   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综合发力,使本市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人数保持在较高比例,失业情况不断改善,过去五年间,本市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占比减少了38.6%,长期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减少了39.9%。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对青年就业工作带来了新压力,新产业发展对青年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青年人自身的择业观念也呈现出了新变化,部分青年的就业意愿有减弱趋势,而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在不断扩大。据调查,过去五年间,本市暂不就业的青年人数从9.5万增长到13万人,青年创业活动率从11.7%提高到12.4%。   为促进本市青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升青年群体的获得感,实现青年人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步”和“双赢”,近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和团市委《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本市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据悉,文件于今年5月4日起实施,在青年节为青年朋友送上政策服务大礼包。   《若干意见》是在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对新形势出台的一项综合性文件,着力于在稳住青年就业基本盘的同时,把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作为长远目标,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系统集成;把推进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兼顾市场需求侧,进一步转变青年就业观念,提升青年群体的创造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青年有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加广阔的创业天地,更好地投身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伟大实践。   《若干意见》从培养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打造政策服务支持链,面向在校学生、失业青年、在职青年,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其中,针对在校学生,重点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培养就业创业观念,帮助在校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准备。针对失业青年,重点通过青年见习、职业训练营等措施,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帮扶青年实现就业。针对已经就业的青年,重点通过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加强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青年服务,形成政府带动引导、社会参与支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工作格局。   在具体推进措施上,将聚焦影响青年就业创业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大力加强实体建设和机制建设。其中,在实体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一批职业训练营、一批高校创业指导站、一支就业创业导师队伍、一系列高质量的见习和孵化等基地。在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构建一个覆盖青年群体的综合信息库、一个立体式的青年就业服务网络、一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品牌、一系列青年劳动者技能提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