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人文转型
[编者按] 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2014年11月9日,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4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在交大徐汇校区举行。此次论坛以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现状、焦点与趋势和江南都市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议题,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人文转型。同时,课题组向社会正式发布《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4》。该报告聚焦于“都市化”——以“国际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当代城市化进程,由“主题报告:中国式城市化的宏观观察与趋势分析”“专题报告:都市化进程的中国问题与战略参照”和“资源报告:都市化进程的中国经验与中国话语”三部分构成。
都市化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中具有顶层设计、全局视野和战略核心的重要地位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具有总体性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都市化是以“国际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当代城市化进程,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中具有顶层设计、全局视野和战略核心的重要地位。
2014报告的主题报告《中国式城市化的宏观观察与趋势分析》包括上下篇,上篇为“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文化转型”,重点阐释文化转型是新型城市化与旧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下篇为“中国都市化焦点问题解读与阐释”,对2013年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与事件进行了梳理、解读和深度阐释。专题报告《都市化进程的中国问题与战略参照》继续推出新年度《中国大都市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全球设计之都创新发展报告》、《中国城市设计发展报告》、《全球都市文化发展报告》,同时新增《城市科学发展趋势与中国科研实力排名报告》和《日本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调研报告》。资源报告《都市化进程的中国经验与中国话语》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生态与资源报告》、《城市化、都市化和城镇化报告》、《城市经济、人口与社会报告》、《都市文化与精神生态报告》、《城市科学研究与人文艺术报告》五个子报告,为研究和把握中国城市化的最新进程和精神成长提供一面镜子。
城市群和人文城市:新型城镇化元年的主体形态和先进方向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发布,揭开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元年的序幕,明确了我国城市中长期发展的基调和任务。
其中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和“注重人文城市建设”,阐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城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架构和先进方向。首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究竟是走“大城市”还是走“小城镇”的发展道路,不仅在理论和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在不同领域和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反复和“折腾”。《规划》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形态和核心机制问题,在实践中也有利于不同层级的城市化单元走上一条资源配置合理、发展节奏平稳的包容性发展之路。其次,《规划》提出“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既是对“跑马圈地”和“GDP竞赛”的旧城市化的彻底矫正,初步展开了对“经济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救赎计划,同时也提出一个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人文新标准,即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人口增加和财富聚集,而在于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指出:从历史上讲,古代城市化和现代城市化都属于旧的城市化形态,从类型上讲,政治型城市化和经济型城市化都是旧的城市化模式。新中国前30年,政治型城市化是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经济型城市化成为主导模式。与之不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框架上以“人文城市建设”为中心,包括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和文化型城市化三个层面,综合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和人文精神;在空间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包括“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最终形成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关系和协同发展机制。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镇化是以文化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目标并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都市、中小城市和乡镇村落的城市化进程。这是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科学理解和本质认识。
2014 中国都市化进程十大焦点问题的解读与阐释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客观诉求下,本报告梳理并解读了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十大焦点问题:在城市发展模式上,上海自贸区先行试验启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开启;在城市环境保护上,雾霾大规模降临中国,给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敲响警钟,同时考验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和转型发展能力;在城市转型发展上,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各地城市纷纷探索各具特色的转型经验;在城市开发建设上,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但仍需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城市空间管理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诉求明显,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压力加大;在城市群与区域发展上,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正式上路;在城市管理治理上,中心城市大力整治群租现象,但存在手段简单粗暴等现象;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城市文化走向务实惠民,文化节庆活动出现新趋势;在城市生活方式上,以杜绝 “舌尖上的浪费”和“公款吃喝”为突破点,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在城市科学研究领域,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方案的不断明晰,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学术研究与讨论显著增加,并呈现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考量的趋势。
刘士林指出,这些焦点问题和新趋势,在范围上,都是以大城市为中心而蔓延到中小城市和村镇,在不同空间只有程度差异而没有本质差异,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并应从“城市群”的框架探索解决之道。在内容上,从环境、经济、金融、人口扩展到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涵盖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关系层面,体现出建设人文城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14 城市科学发展趋势与中国科研实力排名公布
与欧美模式和拉美模式不同,中国城市化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一直缺乏科学足够的城市基础理论支持,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在战略上经常摇摆、在实践中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城市智库建设风生水起,但也存在良莠不分的现象。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子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汤莉华 副研究馆员指出:战略研究,信息为本。为了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知识需求,课题组选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平台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针对CSSCI期刊进行检索,文献采集的时间范围从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主题字段中含有“城市、都市、城镇、城乡”的文献进行搜索,检到文献46526篇,清理后获得有效文献44635篇,从中分析得出十年间城市科学发展趋势与中国科研实力排名。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近十年中国城市研究论文产出数量庞大,按年代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论文年产出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开始,论文年产出量超过4000篇,从2010年开始,年产出量过5000篇。从增长幅度来看,2006年至2010年间文献年增量相对较大,从2011年开始,年增量相对较小。
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近十年来中国城市科学的研究热点比较分散。城市科学最热门的研究方向是“城市化”,其次是“城镇化”、“农民工”、“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乡统筹”、“经济增长”、“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等。文献显示的热点研究方向与政府决策基本吻合。通过对地理名称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排名前十五的高词频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南京、重庆、广州、江苏省、深圳、河南省、武汉城市圈、新疆、长株潭城市群、西安、武汉、珠江三角洲、吉林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机构与作者实力排名
城市科学研究机构排名。
以文献署名的第一责任机构统计,共有14572家,研究机构相对比较分散。从研究机构性质看,隶属于大专院校的机构有10364家,占比71.12%,城市规划机构有393家,环境保护机构有155家,也有少数国外研究机构发表了相关论文。
机构发文量排序,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发文量位列第一(333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位列第二(329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位列第三(274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位列第四(247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位列第五(232篇),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位列第六(210篇)、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位列第七(208篇)、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位列第八(202篇)、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位列第九(190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位列第十(177篇)。
城市科学发文作者排名。
以文献作者(不区分作者次序,未考虑团体作者)发文量统计,南京大学张京祥位列第一(68篇),华中农业大学张安录位列第二(61篇),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位列第三(56篇),清华大学顾朝林位列第四(55篇),住建部仇保兴位列第五(51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楠、北京大学吕斌并列第六(48篇),北京大学赵民位列第八(42篇),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姚士谋、河南大学王发曾并列第九(41篇)。
以文献的第一作者(未考虑团体作者)发文量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位列第一(52篇),住建部仇保兴位列第二(51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楠位列第三(47篇),南开大学王家庭位列第四(29篇),南京大学张鸿雁位列第五(28篇),西北大学任保平位列第六(27篇),清华大学顾朝林、厦门大学许经勇并列第七(25篇),复旦王桂新位列第九(24篇),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位列第十(23篇)。
从发表文献的数量和对单篇文献的贡献度来看,同时位列两个统计前十名的作者有住建部仇保兴、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石楠、清华大学顾朝林四人。
城市科学科研基金资助排名。
在全部44635篇文献中,有19681篇文献受到各类科研基金资助,受资助论文占比44%。
国家单位(含各部委)基金项目前十位的来源分别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国家体育总局、环保部、农业部。
我国全部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台湾都对城市科学研究进行了资助。排名前10位的是:上海、江苏、北京、湖南、广东、浙江、陕西、河南、山东、河北。
全国共有117个市对城市科学研究进行了资助。排名前10位是:广州市、武汉市、西安市、杭州市、南京市、宁波市、青岛市、成都市、温州市、大连市(并列)、深圳市(并列)。
全国共有416所高校对城市科学研究进行了资助。排名前十名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大学、北京大学。
2014 我国三大设计之都创新发展及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已有深圳、北京、上海三大设计之都,得益于设计之都发展规划政策的支持,正在取得长足的发展。
我国三大设计之都在设计投入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北京、上海和深圳自2012年以来陆续推出多项促进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发展的专项支持项目。包括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深圳工业设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等。虽然目前尚无直接反映设计采购情况的官方数据,但近几年来大量设计企业的出现,已反映出了市场对设计服务需求的巨大增长。至2013年,北京设计产业已形成工业、工程、建筑、服装和时尚设计等12个分支领域,各类设计机构2万余家 ,其中规模以上设计企业超过800家。至2012年,深圳市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近5000家,2013年增加至6000家。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公司500余家,数量占全国近60%份额;各类设计工作室、方案公司和设计策划机构近500家;在钟表、珠宝、服装等优势产业,以及安防、汽车、消费电子和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新兴战略产业的企业内设设计部门近4000个。上海自2012至2014年已举办三届设计之都活动周。2012年主题为“设计点亮生活”,首次发布了上海“设计地图”,包括生活地图和产业地图,市民只要手握“设计地图”,便能找到上海最具创意设计特色的场所。在成功举办2013“设计智造生活”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的基础上,上海自2014年起将通过举办春秋两季的活动周充分展现上海创意设计的活力,以形成国际交互、全城联动、全民参与的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性活动。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子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张立群研究员指出:2013年我国制造业已占全球制造业的20%以上,居世界首位,成为举世公认的制造大国。航天航空、高铁北斗等事业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国重大工程装备系统集成创新和设计制造能力已居国际前列。但从设计产业的角度看,我国还不是设计强国。建议将设计之都建设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设计能力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进一步加强国家设计系统建设,增强国家设计体系的竞争力;加强工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创新成果转化;加强设计创新与科学技术的紧密融合;加强设计教育与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建设;加强设计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实施产业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