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乡规划 也要留住乡愁
上海还有多少原汁原味的“老街”,告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故地重游还能认出原来自己生活过的老街吗?而不是变成了“××豪庭”?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人们重新认识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价值所在。新型城镇化,不是“摊大饼”式的“土地城镇化”,也不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建筑城镇化”,而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历史的一种文脉传承与发展。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不仅是上海新一轮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更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走向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根据老街特色开发规划
“和威尼斯、香港的赤柱、新加坡的‘小印度区’等相比,上海对于老街的保护开发和国际性大都市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屠海鸣曾多次走访沪上的一些老街,他认为,目前上海老街正面临“三个缺乏”的困境。
管理主体缺乏——到底是镇政府?管委会?还是当地的旅游主管部门?往往责权不清。
相关法规缺乏——“拆还是建”?常常是一任领导一任做法。
专门规划缺乏——很多老街都有“小、乱、挤”的问题,机非混行甚至“机人混行”,也缺少公共安全、卫生和休闲设施。
“对于有历史的老街,上海应统筹规划管理,尽快制订专门的法规。”屠海鸣认为,老街本地的居民也应承担起卫生和维护治安的责任。
屠海鸣还建议有关政府部门详细梳理现有老街和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的性质和类别,并根据其不同的文化特色制定各自的整体开发规划,并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商业角度出发,而应更多地考虑历史文化保护和彰显的因素。
大多知名老街已入“保护区”
“虽然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老街的规划,但是大部分知名的老街已经被列入上海郊区的3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中了。”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苏功洲告诉记者,不过与中心城区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相比,郊区的老街在保护原则、目的一致的前提下,保护方法还是略有差别的。一些老街的历史建筑质量较差,所以允许在保护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改造。“但老街的外部空间尺度不能改变,也就是说街道、桥梁的宽度,原来的走向,主要广场的尺寸不能随意改变。”
未来本市仍将继续关注包括老街在内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2014年2月《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意见》第七条中强调“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内涵”,明确提出“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意见。
上海市建委在给屠海鸣的提案回复中也提到:“健全政策法规,严格依法保护。”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完善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规定,如:修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起草《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