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求医问药
求医问药你有医学健康疑问,我们邀请医学专家来解答。
问 不动刀也能解决阑尾炎?
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主任
阑尾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是一种外科常见的疾病,早些年的阑尾炎手术,都是住院医师和实习生的工作。但阑尾炎又是一个让外科医生“敬而远之”的疾病。追其原因,阑尾常规位于右下腹,手术虽然只是一个外科小切口,但麻醉风险、术后可能存在的肠粘连、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因素,使它成为不是可以随意切除的小玩意。同时,阑尾炎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些阑尾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慢性阑尾炎的反复右下腹痛,一旦急性发作,诊断稍有差池,穿孔、感染,那就“阴沟里翻船”,成了“要命”的天大事。因此,阑尾炎治疗是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内科治疗,困扰着医生和患者,即使是一些大牌外科专家也慎之又慎。
我们临床上遇到过一个病人,他反复右下腹痛,疼痛不明显,抗感染治疗后症状能缓解,但又会发作。他走访了多家医院,被诊断为“阑尾炎”,一直在手术和非手术之间犹豫。手术可能会有相应的风险和并发症,一旦“中彩”,后果不堪设想;但不手术,反复去医院挂水,哪天控制不住了,又是性命攸关的事。左右为难之际,患者找到了我们。
在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DSA室,随着麻醉药缓缓推入这名患者的静脉,他静静地入睡。此后,内镜医生开动,转镜拉伸,插镜到回盲部,寻到阑尾孔,正式开始关键的步骤。医生先通过扩张管和导丝插管进入阑尾,造影,而后通过球囊稍微扩张一下阑尾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冲出大量粪石后,留置一根螺旋导管进行引流。整个治疗用了短短半小时。病人苏醒后,明显感觉右下腹疼痛消失,安返病房。
这个新治疗方式应用的背后其实是治疗理念的变革。过去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退化器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所以大部分患者出现炎症即行手术切除。但现代研究表明,阑尾的功能并不简单,它具有防卫、免疫等功能,甚至切除后可致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因此阑尾不应轻易切除。
从生理结构来说,阑尾位于盲肠的尖端,会在近端与盲肠交界开口黏膜形成半月形瓣,具有启闭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有防止肠腔内的各种细菌、异物流入阑尾腔的作用。而当阑尾出现粪石或虫体阻塞、淋巴组织增生、肿瘤或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细菌感染时,即会发生炎症。研究显示,粪石是引起成人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原因,占35%-84.21%。
因此,我们另辟蹊径,尝试应用肠镜直视下进行逆行阑尾造影冲洗的方法,插管通过阑尾的瓣膜,进入阑尾腔进行冲洗,解除阑尾腔的梗阻,恢复腔道的通畅性,从而保持阑尾腔内的洁净,避免减少炎症感染,最终达到保留阑尾及维持器官完整性的目的。
由于该操作是在阑尾出现炎症时进行,此时阑尾的管壁脆性增加,实施操作均需要熟练、轻柔,避免发生穿孔。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是上海名列前茅的内镜中心,致力于通过消化内镜的各种内镜微创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减少患者手术的可能和相应的风险。目前已通过这种微创治疗方法顺利治疗了数十名阑尾炎患者,获得了明显的疗效。
(作者特需专家门诊为周一上午)
问 吃抗抑郁药物会上瘾吗?
答 骆艳丽 梁韵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生
抑郁症是心理医学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不少患者对抗抑郁药物存在许多疑惑,我们在此一一做些解释。疑问1:这么多抗抑郁药,哪种是最好的?
抗抑郁药种类很多,每种药都有优势、劣势,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的患者也许是有效药,也有可能是“白开水”,没有哪一种药物最好,只有哪一种药物最适合,这需要由专业的心理科医师根据抑郁症严重程度、躯体疾病、既往用药史等因素来综合决定。疑问2:吃抗抑郁药会得老年痴呆吗?
不会。老年痴呆 (现已提倡改用“阿尔兹海默病”) 是指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广泛减退,包括记忆及智能减退、动作行为异常等。而绝大多数抗抑郁剂并不会影响认知功能,甚至部分药物还能够改善认知,如舍曲林、文拉法辛等。疑问3:吃抗抑郁药会成瘾戒不掉吗?
不会。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对某种物质成瘾是为了得到服用后获得的“特殊快感”而形成的强烈渴求,而抗抑郁药并不会产生这种“特殊快感”,自然无法形成强烈的渴求,所以抗抑郁药并不会成瘾。
其次,关于“戒不掉”的说法,医学术语称为“撤药反应”,意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突然停药,出现症状反复或新增的身体不适,只要及时恢复药量、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若心理科医生全面评估后认为患者可终止治疗时,应缓慢 (数周) 减量,以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减少撤药反应。疑问4:抑郁症患者要服药多长时间?
抑郁症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不同的患者所需服用时间并不一致,并且还需根据患者的总体恢复情况随时调整。临床上心理科医生制定抗抑郁药物治疗方案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建议的治疗量服用6个月及以上,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决定巩固期和维持期的剂量,一般需维持2年,在心理科医师的指导下坚持规律用药有利于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减少抑郁症复发。
问 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
答 刘振国 万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帕金森病起病隐袭、最初的症状可能轻微而易被忽视。我们简要介绍哪些症状可能提示帕金森病的存在,希望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自我识别和及时就诊,从而减少因延误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
1、肢体抖动
医学上也称之为震颤,这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出现,也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症状。这种抖动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表现为手指像“搓丸子”或“数钞票”样的运动,然后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累及下颌、唇、舌和头部。肢体抖动在坐位时或安静状态下容易出现,活动或保持某一姿势时消失,情绪紧张时明显加重,入睡时消失。但是少部分患者特别是高龄者在整个病程都可以不出现上述表现。
2、肢体僵硬
帕金森病患者肢体和躯干常常失去柔韧性,变得僵硬。早期患者常感到某一侧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逐渐加重。这些患者的日常动作变慢、不灵活,如系鞋带、扣钮扣、切菜做饭等变得困难起来。一些人写字越写越小,甚至无法书写。
3、面具脸
一些患者由于面部肌肉僵硬,表情肌活动减少。如眨眼动作减少,眼球转动减少,笑容减少,显得表情呆板,好像戴了一副面具,医学上称为“面具脸”。4、运动迟缓和步行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的走路姿态很有特色,起步较困难,动作慢,抬腿低,可出现向一侧倾斜。一旦开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伐小且越走越快,显得慌慌张张,不能及时停步,容易跌倒。行走时,摆臂动作的幅度减小或消失,看上去僵硬不自然。转身困难,要用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即使这样,还是很容易摔倒。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的症状可能各有不同,但无论何种年龄、性别,这些症状都会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渐出现。如果在生活中能多留心观察,就可以及早发现。在发病早期就开始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所以说,识别帕金森病早期信号,以尽早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刘振国教授专家门诊时间为周二上午,特需门诊为周三下午,新华医院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门诊时间为每周三、五下午)
来源:《文汇报》 2016.12.19 第07版 健康生活
原文: 求医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