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对话  感受文学魅力 “文汇讲堂”首个分播站进驻我校

28.10.2014  00:43
      “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能超越地域的横线和时间的纵线,而评论家是文学的助推力。”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沈国明的开幕致辞拉开了“东方讲坛·文汇讲堂——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演讲季(简称“文学季”)第一期的序幕。  
图片说明:通过实时转播观看主会场情况
        10月25日晚6点,我校作为“文汇讲堂”首个分播站,在奉贤校区图文信息中心辅楼的敬贤堂设立分会场,实时转播了“文汇讲堂—文学季”第一期的精彩讲座。近300名学生有幸聆听、参与了这次精彩纷呈的演讲季活动,接受当代文学界大师级人物的思想熏陶。       主持此次演讲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副主编曹元勇,嘉宾则分别邀请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格非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       作家格非的演讲以《开放的写作》为题,开场即向听众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如何与读者交流?”格非说:“作家与读者的交流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喝茶聊天,而是通过写作过程中对读者的想象,每个作者都会有一群既定读者。”紧接着格非把现代文学作家分为四个大类讲解:商业作家、现代作家、通俗作家和古典作家,并阐述了他对这四类作家的认知与区分。  
图片说明:作家格非在演讲
        “伟大的作品是需要不断重读的作品,今天的文学市场被瓜分,失去了文学本身固有的圆融力量,文学需要有开放的姿态面对全世界的不同写法。”格非的演讲以这样一段话结尾。  
图片说明:评论家杨杨发表演讲
        紧接着格非的演讲,杨扬站在评论的角度剖析了文学史上城市化进程对文学的影响。以《安顿在城市的文学》为题,杨扬也给出了两个问题:“为何中国经典的作家作品大部分写乡村生活?城市化对人的精神生活,对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杨扬列举了城市生活在文学中一点点体现的微小细节,并总结道:“写乡土是因为有共鸣,而城市化对人的精神生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般人不会察觉这种细微末节的改变,它们一点点渗透到作品中,那些天才作家的敏感会在作品里一下抓住这种城市给生活带来改变的每个细节。”他在最后说:“总之今天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会先于文学先于写作改变,敏感的作者善于抓住这些变化,作品的好坏并不重要,他们把改变融入写作手法中就是文学发展的步伐。”       现场进入交流互动环节后观众热情非常高涨,向嘉宾提问达十多次,我校也有两位同学向两位嘉宾提出自己的问题。格非和杨杨分别以自己的感悟回答了观众提问。  
图片说明:我校学生向两位嘉宾提问
      主持人曹元勇在最后总结说:“好的文学,经典的文学就是永恒的艺术。”虽然这个时代存在着文学纯粹性的缺失,但每一个人都依然可以从文学中找到信仰,它是永恒值得欣赏的艺术!       据悉,作为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又一平台,学校非常重视此次分播站建设工作。校办、党委宣传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办、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在前期宣传、技术支持、人员组织等方面通力合作,全力保障两个会场实时转播的顺利进行和氛围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