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协调会在我校召开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于6月16日在我校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现场协调会议。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李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处处长荣书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静及相关省级、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和试点院校的90余位领导嘉宾出席会议。上海大学校领导罗宏杰、李友梅、徐旭、汪敏与项兆伦等文化部领导进行了交流,在介绍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等基础上,深入沟通了未来在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意向。
在试点工作协调会上,项兆伦副部长指出: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并不断扩大其影响。传统工艺是参与面最广、流通性最强的非遗门类。但是目前,相当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上缺少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
项兆伦表示,要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要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要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改良制作、提高品质,逐步培养出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就是要通过委托高校对非遗传承人群大面积培训,提高传承人群的学习能力、传承水平,进而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扩大中国传统工艺品市场认知度和市场份额,促进传统工艺更加广泛地走进现代大众生活,相应带动千家万户就业,最终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项兆伦要求,各试点院校要本着“强基础、拓眼界”的原则开设课程。培训中充分考虑受训人群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施教,坚持问题导向、作品导向,基础培训、案例教学,保证通俗易懂。要通过培训补非遗传承人群文化修养之缺、美术基础之缺、设计意识之缺、市场意识之缺;通过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发现生活之美、传统工艺之美,并学会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
相关省区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针对试点培训工作提出建议。各试点院校负责人介绍本校培训方案并进行充分交流。目前,文化部已确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等20余所院校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试点院校。作为试点院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汪大伟院长介绍了上海大学今年暑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实施方案,并就上海大学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非遗研究、传承方面的基础进行了简要介绍,听取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意见。
17日上午,在校副书记、副校长徐旭的陪同下,项兆伦部长一行赴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调研考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汪大伟引导项部长参观了创新中心的手工坊,介绍了创新中心在非遗传承与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心在非遗的本土传承、国际交流方面实施的非遗传承人驻地项目、国际手工艺工作营等实践成果。适逢中心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合作开展跨文化设计之羌绣驻地计划第二季实施,项部长也饶有兴致地与驻地羌绣传承人交流,并与中外学生亲切交谈。项部长对上海大学以及美术学院在非遗保护上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表示了高度认可,并希望通过上海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深入推进相关工作。同时项部长一行还在宝山区政府、文广局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由宝山区文广局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建设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