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滩最老的大学数学课,已经开了118年![图]

26.03.2016  13:47

摘要 

作为非常传统的“霸王课”、基础课中最难的课程,大家怕这门课,也爱这门课。  

1952年院系大调整,上海交大数学系大部分师生被调整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之前的仅存合影。  

前不久,在国际圆周率日(Pi Day),也就是国际数学节之际,数学老师们忽然发现,不知不觉,上海滩最老的大学数学课,已经开了118年了。这门数学课是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1898年在徐家汇校园开设的。    

从翻译外国数学教材,到全英文数学授课,从“霸王课”课堂上自带座位,到永为学生提问保留的“顶天立地大黑板”, 历经3个世纪的这门基础课,有它的难、它的严、它的美,还有哪些变与不变呢?

在上海交大档案馆馆长盛懿的口中,100多岁的数学课充满传奇色彩。比如南洋公学创立的第一个铁路专业,数学课就排了两年半,学分占比相当高;又如,中国第一个现代数学博士生,与革命战争年代的数学系系主任,正是数学界的“胡氏双杰”两兄弟;再如,上世纪20年代时,交大很早就派出代表赴欧参加了国际数学大会,而到30年代时,中国数学会也在交大成立并开了首届年会。    

在这座百年老校,数学课和数学系也经历了起落沉浮。 1928年,数学系成立;1930年,数、理、化三个系扩充为科学学院;1952年,院系大调整,数学系大部分师生被调整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1978年,恢复建系,更名为应用数学系;2001年,又恢复为数学系;2015年,学校组建了数学科学学院。

实际上这么多年,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交大的数学课几个没有变。”学校教务处处长吴静怡举例说, 它的学分没有变,还略有增加。 比方讲,从1980年到1996年,交大高等教学的学分是7个学分;而1997年一直到2000年,高数学分增加到9个,对工科类、生物医药类、管理类甚至文科类课程也开设了数学课;从2001年到2008年,高数学分增加到10个,2009年开始农、生、医科的学分变成了8个,文科类学分变成了5个。

她说,除了高等数学必修课以外,很多专业对数学的专业基础要求更加深入。如1988年时计算机系开设了高难度的“数学分析”课程,共11个学分;2001年开始,对电信学院学生也以“二选一”的形式开设数学分析,形成了12个学分;2009年以后,管理学院学生也加入了数学分析的学习行列。“可以说,作为非常传统的‘霸王课’,数学课实际上是同学花费时间比较长的一门课,但是在这门课上收获的能力也是最多的,于是大家怕这门课,也爱这门课。”    

历史有时非常有趣,当1930年数理化三系合为科学学院时,当时院长之子裘兆泰老师,如今就在教授“数学分析”课。    

目前,这位老教授正为工科同学讲授以往只适用于理科的数学分析课程。在交大,学生刚入学时可以在“高等数学”与“数学分析”两门课中自主选择其中一门。不少同学一开始信心满满:“当然是选数分喽”,但几次课上下来,感觉就不灵了。 “从内容到思想到方法,都与中学大大地不一样!” 裘兆泰说,“更难适应的是数分本身的抽象性,所强调的概念重要性与推理严密性。”他认为, 要说数分是大学一年级基础课中最难的一门课程,恐怕也不为过。

“当乐哥微笑着宣布‘这学期的全部内容我们都已经介绍完了,大家学得都很辛苦’的时候,教室里顿时爆发出经久不衰、响彻云霄的掌声,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丝感动。 曾经为了一道诡异的曲面积分冥思苦想到深夜;曾经为了得出莫名其妙的标准答案打光一刀草稿纸;曾经面对几十道课后练习烦得想撕书…… 而现在,看着这本半新不旧的《微积分》,却感到尤为亲切。”

这段话来自一名上海交大学生的网络日志。如今,工科数学基地的教学团队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年届六旬的“乐哥”乐经良教授领衔,每年面向全校非数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课。最新统计显示, 2015学年,上课学生达1.3万余人次。

一百年太短,还是一句老话:数学课,爱你那么不容易。    

题图来源:上海交大档案馆提供    

来源:上海观察 2016.03.23  

原文: 上海滩最老的大学数学课,已经开了1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