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做客“堂•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
10月27日,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作题为《人类的敦煌,共同守望》的主题演讲。
诞生在大漠戈壁中的艺术宝库
从丝绸之路讲起,王旭东用一幅幅精美生动,蕴含着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壁画,展示了敦煌这片神奇净土上的文化艺术宝库。从吉花瑞草到绿树青山,从重重楼阁到宏伟殿堂,从壮丽城池到曼妙飞天,延续千年,精彩纷呈的敦煌艺术体系惊艳呈现在观众们面前。
“这美丽的大千世界,却诞生在这荒凉、寂静的大漠戈壁之中,在时间的长河中不间断的营建了一千余年。”王旭介绍了敦煌的悠久发展历史。敦煌是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汉文化与西方世界沟通的咽喉要道,敦煌境内现存汉王朝修建的长城约150公里,当年为维护丝路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阳关、玉门关”等历史遗址,也铭记着民族向西进取的雄心与向东回望时的无限乡愁。同时,敦煌也曾是儒家文化的重镇,众多曾深深影响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在此被翻译为汉语,产生了重要影响。敦煌艺术正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之下,由善巧的心灵、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所造就的文化艺术宝库。
王旭东回顾敦煌莫高窟深厚文化的起源时说,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营建与发展,要感恩两条“河流”的滋养:一条是在石窟前流淌的宕泉河,她为莫高窟带来了生机与绿色;另一条是敦煌本土及丝路上往来的民众们,他们世世代代的诚敬供养,不辍营建所汇聚的心灵之河,造就并延续了敦煌文化艺术。世族及百姓供养人、能工巧匠、僧侣团队,共同营建着莫高窟,世代不辍所汇聚而成的心灵之河,滋养着莫高窟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保存至今仍大放异彩的文化宝藏。
敦煌石窟保护与文化传承
这些历久岁月洗礼保留下来的文化宝藏,也不可避免地经受着时间与环境的侵蚀。结合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王旭东介绍敦煌石窟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时表示,几十年来,敦煌研究院的一代代工作者都坚守岗位,用行动守护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而现在,石窟的保护工作也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化手段,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科学保护体系的建立、广泛中外合作的开展以及负责任文化旅游理念的推广,为石窟保护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同时,在文化推广方面,敦煌莫高窟也通过“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国际巡回专题展览”等形式,运用“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手段,不断促进敦煌文化的传播推广,并将在未来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使敦煌文化不断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
主题演讲后,主办方举行了“敦煌文化守望者”启动仪式,“文化守望者项目”是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它将依托高校平台及文博资源,是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敦煌文化守望者”是“文化守望者项目”的第一个子项目,将长年定期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选拔、培训文化志愿者,前往敦煌,参与各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志愿者服务工作。
据悉,“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致力打造一座可读式、移动式、开放式的博物馆,一场历史性、人文性、创新力的分享会,使观众们在世界各国的著名博物馆馆长及文博领域专家的精彩分享中,展开与世界、历史以及自我的对话。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承办。
当天,上海交通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以及双方代表出席签约仪式。据介绍,双方将在学术交流、高校博物馆业务培训、专题巡展、专业技术研发、主题出版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通过推动敦煌文化的研究与海内外传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一代人文素养、精神品格的滋养、熏陶和教育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10.29
原文: 王旭东:守望人类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