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能吸引顶尖人才的平台

29.06.2016  12:28
  张江高科技园区西南角。每天早晨,赵振堂都会看着年轻的科研人员,拎着器材进出那扇“鹦鹉螺”。这是全球顶级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所在地。身为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振堂,有时候却像个“保姆”。
  
  在公众眼中有些神秘的上海光源,更像是一座培育科研成果的“摇篮”。“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怀揣着科技强国的梦想来到这里,不舍昼夜地辛勤工作。”赵振堂说,“上海光源团队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提供最优的技术平台。
  
  怀着探秘般的心情,记者走进“鹦鹉螺”。处于“螺心”位置的是一台电子直线加速器和一台增强器,无数电子在这里昼夜不停地高速旋转。每每转弯,就会沿切线方向放射出根根五彩斑斓的“螺线”,并最终输送到外围一座座黄色的“棚屋”之中,那里正是科学家们完成技术开发与研究的地方。
  
  “创新需要投入,需要挑战未知,需要搭好一个能吸引顶尖人才的平台。”赵振堂深情地望着“棚屋”内正在埋头工作的科研人员,“能够为他们搭建一个安心做研究的平台,我的心中就有着说不尽的成就感”。
  
  6年来,上海光源开足马力,截至2016年4月,上海光源首批7条光束线站共开机提供超过20万小时用户实验机时,支持的课题7800余个,来自近400家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公司的近2000个研究组的13000多名用户在这里进行了实验,发表论文2500余篇,其中国际顶级刊物论文51篇。
  
  镁光灯下这些科研成果闪耀,但幕后的团队却很少被提及。在“鹦鹉螺”内有一道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培育上海光源精神,建造世界一流装置”。赵振堂解释说,所谓“上海光源精神”指的是“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他说自己特别看重这“三点精神”中的最后一点,“做科研就不能考虑功名,重要的是踏踏实实把事做好,踏进‘鹦鹉螺’就要抛开一切,甘于寂寞静下心来做研究。
  
  如今,在“鹦鹉螺”的边上,我国首台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已结束土建和公用设施工程,即将进行设备安装,并计划于今年年底调束出光,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
  
  赵振堂告诉记者,第三代与第四代光源这两个最近处只相隔几十米的建筑,代表了“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优势互补格局的形成,这正是光子科学平台发展的最新方向。据悉,目前全球已有6个这样的组合,分别位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和意大利。在张江,这一光源组合正在崛起。这个自由电子激光设施与同步辐射光源形成的组合,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科学家洞悉物质内部结构的能力。
  
  跳脱出“鹦鹉螺”,放眼于整个张江地区,上海科技大学、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中外企业高科技研发中心等众多科教机构已集聚成群,一幅“科教融合”的恢弘蓝图已经显现,而这也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所具有的科研支撑和人才集聚效应,将与其他大科学装置一起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信祖国已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对基础科学、大型科学装置的投入持续增加,科学家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赵振堂说。(见习记者 陈逸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