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干部援藏三年守护纳木错 常年驻守扎西半岛
在西藏的王晓宾。京华时报记者 张灵 摄
纳木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藏民一生向往的朝圣之地。3年前,因为援藏工作,让来自北京延庆的乡镇干部王晓宾与纳木错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作为分管当雄县文化、旅游的副县长,王晓宾每年有近三分之一时间在纳木错度过。因常年驻守纳木错的扎西半岛,他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岛主”。
多次申请终上高原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王晓宾又“泡”在了扎西半岛上,此时的纳木错也正式进入旅游旺季。当雄地处藏北高原,平均气温比拉萨要低十几度。5月的拉萨,城区里随处可见绿树繁花,而在当雄,高山草甸还未吐绿,纳木错湖面的冰层还未消融。
每天,王晓宾都到扎西半岛巡查几遍,维持湖区商户经营秩序、督查景点安全卫生等都是他工作的重点。高原紫外线强烈,在海拔4700米的纳木错,普通人稍微快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大喘气,心脏突突直跳,而1米8高的王晓宾却大步疾走,经常一上岛就得待上近10个小时。
“想去外面看看是我的心愿。”王晓宾说,他一直很向往西藏的神秘,几次援藏干部选拔都提交了申请,终于在2013年7月,作为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当雄。
第一次到西藏,王晓宾特地提前查阅了很多西藏的人文风情资料,也对高原缺氧的环境有了心理准备。可真正到了当雄,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原反应。
当雄县城海拔4300米,而北京地区平均海拔不到50米,4000多米的海拔提升让王晓宾顿感高原环境的“凶险”。高原缺氧,每天晚上睡觉成了最困难的事,失眠、头疼等症状接踵而来。
王晓宾说,刚去时,援藏干部们几乎没上床睡过觉,睡不着时只好把电视机开着干熬,困了,就在沙发上打个盹。“实在无聊就刷朋友圈,凌晨三四点还有人点赞、签到,原来大伙儿都没睡呢。”而让他们最不习惯的是高原气压低。在当雄,米饭很难煮熟,看上去一粒粒雪白饱满,放嘴里一嚼全是夹生的……还来不及好好休息调整,王晓宾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与贫困藏民结对子
作为分管旅游、文化的副县长,王晓宾的对口联络点就在纳木湖乡。当雄属于农牧区,牛羊等牲畜是藏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牲畜的防疫工作尤其重要。刚到西藏3个月,王晓宾就赶上一年一度的秋季疫情防控工作。
进入10月,藏北高原的气温已突破冰点。凌晨5点,王晓宾带着卫生防疫工作小组摸黑从县城出发,行驶了快两小时才到达纳木湖乡的色达村。“当时天还没亮透,走到村口才发现牧民们早就赶着牛羊等着我们了,很多人都是赶了很远的路过来的,身上还冒着白白的热气。”回想起这一幕,王晓宾仍十分感动,藏民们对政府的信赖让他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很重。
援藏三年来,王晓宾跑遍了纳木湖乡下属的4个行政村,遇到秋防和春防任务比较重时,就得在村里住上四五天,也因此结识了不少藏民朋友。纳错村的动物防疫员索多是村里的贫苦户,第一次进索多的家,王晓宾有些吃惊,“屋里很黑,全家6口人挤在一间不大的土坯房里。家里只养了30多只羊,连牦牛都没有。”
之后,王晓宾便和索多结了“对子”,每到索多家里,王晓宾都会带点米面油或者钱。去年,索多因为癌症去世,考虑他的家庭条件,王晓宾资助索多的小女儿学习动物免疫知识,成为检疫员。“一个月工资有千元左右,也算能帮衬着他们家里一些。”
结缘圣湖难忘西藏
纳木错是西藏旅游的一张名片,更是当雄县40%财政收入来源。如何守护好这一方圣湖,也是王晓宾的职责所在。
去年是藏历木羊年,藏族人历来就有“羊年转湖,马年转山”以祈求好运、吉祥的传统,纳木错也迎来了史上游客的峰值——2015年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79.1万人次。
接待旺季从3月“转湖”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底,王晓宾几乎每个月至少有3天驻守在岛上。每天上午10点左右,王晓宾和指挥部的同事乘车出发,沿着纳木错湖边的检查点开始进行“督导”工作。绕湖一圈380公里,开车也要一天。
驻岛期间,王晓宾都是睡在湖边一所废弃幼儿园临时搭建的指挥部里。“太冷了,睡不着。”王晓宾说,3月昼夜温差大,晚上最低温度-20℃。屋里没有暖气,只能靠烧牦牛粪取暖,可持续时间太短;盖上两床被子、灌足热水袋被窝里还是冷冰冰的。睡不着的时候,他就会出去看看纳木错的星星,“纳木错的星空特别美,星星特别多、特别亮,仿佛伸手就能够到似的。”
援藏3年来,往返了多少次纳木错,王晓宾已记不清了。但纳木错107家商户,商户每年什么时候开始经营,最晚什么时候闭店离湖,他都记得门儿清。
还有3个月,王晓宾就要结束援藏工作了。“走时一定会不舍得”,他说,援藏生活不仅是一次工作历练,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回京后一定还会继续关注西藏,牵挂纳木错。“因为我的人生从此与西藏有了连接。”
京华时报记者 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