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多媒体抗战地图上线 展示国歌创作传播过程
提到《义勇军进行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其实在上海,共有13处旧址与国歌的诞生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幅多媒体《上海抗日救亡分布图》昨天正式上线。分布图再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间抗日救亡社会机构和名人故居等90个抗战时期旧址,其中不少为首次定位。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图还首次以地图的形式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与传播过程。
抗战地图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与腾讯网共同制作,首次尝试以互联网地图形式推出。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介绍,拟推出的抗战历史地图系列共有五张,分别为《上海抗日救亡分布图》、《淞沪抗战分布图》、《组织机构分布图》、《事件暴行分布图》以及《慈善救助分布图》。每张图均经过历史学、地理学方法严格考证,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共标记出了上海超过400处抗战时期的遗迹遗址。其中,不少为首次确定大体方位。比如,汪日会谈的地点“重光堂”、日本海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儿玉机关旧址”,日特“三十四号”旧址等。市民点击地标,即可查询具体信息,今后地图还将推出手机端版本,适合背包客等群体按图索骥,重访旧址。
昨天公布的第一幅《抗日救亡分布图》再现了90个抗战时期旧址。在研究过程中,团队还有许多历史新发现,并尝试以地图的形式展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与传播过程,这在学界尚属首次。
1935年4月,聂耳被国民党通缉,东渡日本,他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也带到了海外。4月末,聂耳将修改后的《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寄回上海电通公司。1935年7月,聂耳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时年23岁。《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他不朽的绝笔。
在电影《风云儿女》前期拍摄完成以后,主题歌并没有确定歌名,而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歌词谱曲的名称只写了3个字“进行曲”。收到曲谱后,《风云儿女》的投资人,著名爱国人士朱庆澜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歌曲由此得名。该曲在影片开头和结尾演唱。
电影上映前,上海《申报》《时报》刊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谱;并由百代唱片公司在衡山路的百代小红楼灌录了唱片,之后公开发行并反复被电台播放。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唱出。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苏智良表示,以往对于国歌的研究着重在对词曲作者事迹的挖掘。团队在研究中侧重把整个歌曲的制作过程和传播过程与上海城市史结合,他们在地图上定位出了13处相关旧址,这些地方均不同程度地见证了国歌的诞生与传播过程。这些旧址包括新确认的国歌命名者朱庆澜旧居以及《风云儿女》主演袁牧之故居等。
从地图上看,90处旧址主要分布在上海城市中心区域的老租界。分布图定位出了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旧址、上海慈善团体救济联合会旧址、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救国会旧址等机构,以及当时活跃的文艺学术界爱国人士,包括梅兰芳、周信芳等人的旧居。
苏智良还介绍,在之后推出的地图中,还会推出更多研究亮点,包括在《慈善救助分布图》中的上海难民营分布以及首次定位出的上海20个日本集中营。经团队考证,20个日军集中营按关押的犯人来看可分为三类,包括盟军战俘、英美犹太侨民以及教会人士。人们所熟悉的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文史楼、上海中学、市西中学等都曾作为集中营关押过抗战时期的各国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