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5年来的成果掠影
摘要: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5年来,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行动,主动应对2012年以来全球矿业市场下行带来的不利形势,圆满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高国内必要的资源保障能力,是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压舱石”,也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基石。据初步统计,5年来,全国累计投入地质找矿资金5623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8%,其中社会资金占84%。在确定的18种能源和重要矿产找矿目标任务中,除煤层气和锡矿外,其他矿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5年计划目标任务,尤其是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了10年找矿目标。
“用3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要进展,用5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用8~10年时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并确立上述目标后,5年来,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行动,主动应对2012年以来全球矿业市场下行带来的不利形势,圆满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高国内必要的资源保障能力,是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压舱石”,也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基石。据初步统计,5年来,全国累计投入地质找矿资金5623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8%,其中社会资金占84%。在确定的18种能源和重要矿产找矿目标任务中,除煤层气和锡矿外,其他矿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5年计划目标任务,尤其是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了10年找矿目标。
“5年来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真正做到了‘重大突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增资源储量最多的5年,也是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保有资源储量普遍增长的5年。”国土资源相关人士表示。
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相继形成
据相关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主要固体矿产新发现256处大型和480处中型矿产地。油气新增了数个亿吨级油田和千亿方级气田,页岩气勘查开发实现了零的突破,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取得重大发现并圈定两个千亿方级矿藏,铀、锰、金、铅锌、钨、钼、石墨、锂等矿种发现一批世界级超大型矿床。
固体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资源基础。铀矿取得重大发现,砂岩型铀矿资源储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发现的世界级超大型的大营铀矿,开辟了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的新篇章。铜矿新增资源储量2341万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五分之一。西藏多龙矿区探获铜资源量1100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吨级铜矿床。我国有望在2020年形成12个新开发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260万吨。铅锌矿新增资源储量6068万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五分之一,预期到2020年,我国有望形成8个新开发基地,全国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
与此同时,金矿新增资源储量4949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五分之二,预期到2020年,形成一批百吨级金资源基地,全国年生产能力达550吨。钨、钼等优势矿产储量增加明显,钨矿新增资源储量460万吨,相当于以往60年查明总量的万分之三;钼矿新增资源储量1560万吨,5年间资源储量实现翻番。
尤其是老矿山找矿成果显著,通过开展矿山深边部“就矿找矿”,使一批资源危机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在179个矿山新发现大中型矿床,有效缓解矿山后备资源不足难题,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0年,稳定职工就业40余万人。河南老湾金矿新增资源量100吨,一跃成为桐柏-大别山地区最大的金矿床。
“老矿山找矿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找矿预测理论,带动了资源深部勘查技术方法进步,推动了矿产勘查开发向深部拓展,为向‘深地’方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业内人士认为。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我国油气新增储量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页岩气逐步成为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油气并举”格局初显。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相当于以往60年探明总量的五分之一,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相当于以往60年探明总量的五分之二。页岩气勘查在重庆涪陵和四川长宁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储量5441亿立方米,实现了继北美之外的首个商业性规模开发。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地质工作是矿产勘查的基础,其工作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期的矿产勘查。
5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工作程度显著提高。据统计,5年来,全国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4万平方千米,矿产地质调查91万平方千米、航空磁测120万平方千米。其中,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由“十一五”末的22%提高到37%,完成面积数为“十一五”期间的4倍,重点成矿区带工作程度达到35%,重要找矿远景区实现了全覆盖,圈定物化探异常3万余处、矿化点约5000处、找矿靶区1700余个,为后续商业性风险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我国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持续推进,取得了一批重要新发现。油气、页岩气调查陆续在新区新层系取得重大进展,陆域圈定远景区30个,拓展勘查新区44万平方千米。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获得大面积资源发现,落实了两个千亿方级矿藏,力争通过试采实现从与发达国家并跑向领跑跨越。贵州遵义安页1井钻获日产10万方天然气工业气流,在以往屡攻不克地区实现了重大突破,打开了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页岩气勘查新局面。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
科技创新是地质工作的灵魂。5年来,我国在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指导找矿作用更加突出。
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引领地质找矿工作向新区新类型拓展。建立了青藏高原地质成矿理论,指导发现了30多处大型以上矿床。开展了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大幅度扩大了柴达木西部钾盐资源远景,推算氯化钾资源量3.5亿吨。进行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指导水合物勘查不断取得新发现。
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有效指导地质找矿工作。5年来,我国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本掌握了30种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家底,圈定了近5万个资源预测区,为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矿产预测方法体系,在老矿山和整装勘查区找矿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极大提高了找矿成矿率。通过开展大营铀矿等矿产的地质找矿工作,形成了砂岩型铀矿油铀、煤铀兼探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带动了北方沉积盆地铀矿勘查的快速突破。
深地、深海探测和航空物探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研制成功“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海牛号”3000米级海底多用途钻机、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器等关键性地质技术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2000米固体矿产钻探技术及装备已在勘查中广泛应用,正在向3500米攻关。钻井高精度对接联通等勘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系统构建了适应我国地球深部特征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多套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首台万米科学钻机已经在松辽盆地“松科二井”钻探中投入使用,这也是亚洲迄今最深的科学钻,整体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已经投入找矿一线,机载成像光谱仪试飞成功。地质信息技术与服务创新稳步提升,初步实现了高效性、及时性、易得性和多元化等地质信息服务模式。
矿产资源节约与利用取得积极进展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开源”,通过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实现找矿突破来增加资源储量;又要“节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盘活大量呆滞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
5年来,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等在内的科研院所,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投身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依靠科技创新研发出了大量的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既解放了大量闲置多年的呆滞矿产资源,又有效提高了矿产资源整体利用水平。
同时,国土资源部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管和服务工作。5年来,完成了22个重要矿产“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调查评价工作,结果显示我国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三率”水平明显提高,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83%,高于美国的78%;铁矿、铜矿回收率分别达到78%和89%。与1999年相比,我国煤炭回采率提高了15%,黑色金属矿产回采率提高了5.7%,有色金属矿产开采率普遍上升。制定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明确了27种矿产的“三率”最低指标,建立了主要矿产“三率”指标评价体系。遴选发布了210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促进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钒钛磁铁矿、固体钾盐、低品位磷矿、中低品位铝土矿、鲕状磁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的应用,盘活了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等难利用资源,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不低,而且许多矿种的综合利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刘亚川说,我国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的特殊矿情,决定了我国要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必须从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入手。如铁矿,国外许多30%左右中低品位的铁矿石都被视为废石,而我国目前许多铁矿山开采利用的多是品位为30%的铁矿石,其他矿种也如此。所以,我国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来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