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服务队在奉贤:动员全国同胞 争取抗战到底
原标题:脱掉长衫/同赴战地/一面喊起民众/一面教育自己……以热诚励士气/以鲜血染征衣/努力,努力!/动员全国同胞/争取抗战到底!战地服务队在奉贤
淞沪抗战中战地服务队部分队员合影。
1937年淞沪会战中,曾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服务前线,并从奉贤走向全国。
当时的奉贤南桥,是浦东防区的最前线——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部驻地,该军战地服务队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中的第一个政工队,对内负责军队政治工作,对外则动员民众抗日。
在奉贤一个多月中,他们深入连队、社团、集镇、乡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工作,动员广大军民共同为保卫上海而战,留下珍贵足迹。
脱掉长衫同赴战地
战地服务队的成立离不开郭沫若。它的成立,一方面缘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的提议,一方面契合中共推动设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淞沪抗战打响后不久的8月24日,由郭沫若领导的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在上海创办了《救亡日报》,同日,他应张发奎邀请,偕夏衍、田汉等文化界名流到奉贤南桥访问军队、慰问战士。结束慰问后,郭沫若就慰问行程写就《到浦东去来》,登在《救亡日报》。郭沫若是张发奎在北伐战争时就熟识的老朋友。北伐时,张发奎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郭曾一度出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交谈之余,张发奎深感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指挥作战十分困难,追忆起北伐时军队配备政工队伍创建成“铁军”的战绩,请求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的郭沫若,为他物色一批文化工作者到他部队里去做政治鼓动工作。
对此,郭沫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意见,同上海的中共组织负责人商议后,动员了一批著名的进步文化界人士和爱国青年,于9月25日在上海集中,成立了战地服务队,在嘉兴短暂训练后,10月初来到奉贤。
战地服务队队长由大革命时期协助董必武在湖北工作的中共老党员、少将军衔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负责人钱亦石教授担任,成员有34人。队员多是知名的学者、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其中有中共党员10人,根据周恩来指示,建立战地服务队特别支部,其后不断发展,党员达22人。他们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和救亡宣传发动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编纂的《特支十年》披露,时年刚满16周岁的杨应彬是特支最小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于上月13日辞世,享年94岁。
《战地服务队歌》在奉贤唱响,这首由钱亦石作词、孙慎谱曲的队歌,是队员的共同誓言和行动准则:脱掉长衫/同赴战地/一面喊起民众/一面教育自己/我们愿在枪林弹雨中/把身体炼成铁/把意志炼成钢/把大家炼成分不开的集体/以热诚励士气/以鲜血染征衣/努力,努力!/动员全国同胞/争取抗战到底!
麦教官深夜独角戏
日军滥炸大场、火烧闸北全力进攻上海时,为誓师保卫浦东,由战地服务队筹备、第八集团军与浦东民众在南桥举行了连续3天的“浦东军民抗敌联欢大会”。
10月28日下午,2000多军民挤满了遍布标语的会场,此时,郭沫若和夏衍、田汉、阳翰笙等代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赶来参加,并与张发奎相继发表演说,激起了会场阵阵热烈掌声。据曹祖、蒋文狮回忆,那天郭沫若身穿淡咖啡西装,还应邀参加了南桥青年座谈会,勉励青年们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我们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各自的工作,为抗战多出一点力。”演讲完毕,青年们起立鼓掌,递上本子请签名留念,郭沫若当即挥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下午,“浦东军民联欢大会”盛况空前,“虽然不远处大炮在隆隆轰鸣,屋顶上敌机在低空盘旋怪叫,但群众没有一个走动的”。
《麦新传》记载,为迎接上海各界救亡协会来奉贤的慰问,石凌鹤突击创作了话剧《保卫浦东》,并自己动手刻钢板油印,正在特务营教唱新歌的麦新被石凌鹤叫去委以重任:“这个戏里角色比较多,有一个老农民的角色找不到合适演员,但很重要,且要会讲浦东话才行,我就想到你。”
从来没演过戏的麦新便临危受命,特务营教歌他还必须教,因此晚上熄灯后自己寻亮背台词、练动作。演出前一晚上,想到平生第一次登台,他便通宵练习。“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睡眠,一个人跑到室外打谷场上,趁着月光边背台词边比划着动作。”他的“异动”引起巡逻士兵的警惕,将他包围起来举枪对准后才发现是“麦教官”,次日“麦教官深夜演独角戏”的消息在军中传开。
《保卫浦东》首先上演,麦新扮演的遭日寇飞机轰炸家破人亡的老农民,愤怒控诉日寇罪行,受到士兵们的热烈欢迎,雷鸣掌声中“誓死保卫浦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呼喊声此起彼伏。田汉在当年11月所写的《抗战与戏剧》一文中说:“可知救亡演剧对于鼓动士兵民众,提高抗敌情绪,具有何等伟大的力量。最近,我们曾参加浦东方面第×集团军战时服务队发起的××县军民联欢大会,那次救亡演出使士兵和民众在激昂热烈的抗敌情绪中完成了打成一片。”
10月29日晚上,战地服务队演出结束后,队员们获悉大场失守后,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掩护大队撤退、誓死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后,激愤中忘掉了连日过度疲劳,决定编演一个话剧,颂扬八百壮士死守四行的事迹,石凌鹤连夜编写剧本。他一面构思,一面直接把剧本刻写在蜡纸上,随即油印出来,组织角色读剧本、对台词,制作道具布景,第二天清晨投入排练,当天午后,话剧《火海中的孤军》就在大会演出,晚上应军民要求又加演一场。
虽然大家对台词还不很熟练,但由于八百壮士事迹感人,演员激情投入,效果十分动人。由队员柳倩作词、孙慎作曲为这个短剧谱写了一首歌,孙慎在剧中饰演一名青年战士,以他高亢激越的男高音,悲壮地唱着:“弥天的大火在延烧,炮在吼敌机在天空绕,我们掩护大队撤走,八百人愿战死在今朝!”观众热血沸腾。剧情高潮处,全场军民雷鸣般地高喊:“保卫闸北!”“保卫我们的浦东!”“中华民族万岁!”
50多年后的1991年,离休后寓居上海的石凌鹤,当时已86岁高龄,他追忆往事,题词《奉贤抗日》一首。其中两句是:“奉贤前线宣传战,热血雄心振国魂。”
窗外也站着听讲的人
多份史料记载,队员们睡的是地铺,过着和士兵一样的生活。他们穿着戎装、打上裹腿,每天早上6时起床出操练唱,然后分头下基层开展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才休息,短促的时间内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推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曹祖回忆,他参加的“前锋歌咏队”受到战地服务队队员、《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等人的指导,还建立了“救亡剧团”,麦新等带领青年们深入生活,排演了短剧和大量抗日歌曲,到奉贤各处宣传。妇女协会为军队劝募棉背心,短时间超额完成。儿童救国团的孩子们积极参加各项抗日救亡活动,齐贤小学一名学生在募捐支援前线中,捐出一个价值十多元的银手镯和其他银饰品,还有几位小朋友自愿捐出自己所有的十几元钱积蓄。
其次是做好部队官兵政治工作。战地服务队把开展歌咏活动作为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号角。队里有孙慎、麦新、吉联抗三位音乐家,他们不但教会每个队员唱救亡歌曲,还到前方部队和后方的学校、机关、团体、农村去教歌,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抗战到底》等一批抗战歌曲。队员们自己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抗日救亡歌曲,如《游击队歌》、《救亡进行曲》、《秋收歌》等。
再有是发动各方力量服务抗日。服务队宣传科长石凌鹤,早前曾在上海和夏衍、田汉等一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是一位能编剧、能导演的戏剧家。在奉贤,他创作和排演了《火海中的孤军》、《铁蹄下的上海》、《保卫浦东》等戏剧,这些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内容的剧目,向军民演出后,收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如在公演《铁蹄下的上海》时,由于扮演日寇的彭朗演得逼真,激起群众的愤慨,台下一片喊打声,一个军官拔出手枪就要打死那个“日寇”,幸好旁边的战地服务队员及时发现制止才未出事。服务队在当地《奉贤民众》报上,开辟了“战地服务”副刊,有文字有漫画,很受群众欢迎。服务队还在当地救亡团体和党政部门举办的战时工作训练班上讲课,主讲了“加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抗战与持久战”、“日本侵略中国史”、“防空防毒与救护常识”、“防谍常识”等专题,并且把这些讲稿印成小册子,印发到基层,向群众宣讲。
在奉贤益村坝、种福庵和齐贤镇的农民讲习班里,“常常是男女老少挤满一屋子,窗外也站着听讲的人”。
他们的足迹史册永存
2006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公布的中华百名英烈“永远的丰碑”中,钱亦石赫然在列,被奉为“红色教授”。对其在战地服务队的事迹作了如下概述:“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钱亦石担任第八集团军服务队少将队长,率领30多位作家、艺术家奔赴抗日第一线,动员沪杭线地区人民,实行军民联合抗战。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1938年1月29日在上海不幸病逝,享年49岁。”
队员萧崑刊发于1990年3月16日《联合时报》的《在战地服务队里》介绍,钱亦石虽然年近半百,但每天清晨和队员一起出操、打靶、下乡,经常入枪林冒弹雨,辗转战地,有时忙了一天还顾不得吃顿饱饭,午夜以后还伏案工作,原来丰满的脸庞逐渐消瘦憔悴。当时驻地疟疾流行,虚弱的身体无法抵挡得住严重流行病感染,他也染上了疟疾,发病时粒米不进,不发病时仍坚持工作,直到病势加重,转为伤寒,才入医院治疗。司令部批准他到上海就医,但他因国难当头,不肯离开前线,仍坚持留在南桥。在南桥沦陷前一小时,钱亦石由组织秘密送往上海仁济医院治疗,但终因积劳太深,加之上海沦陷后,治疗条件差,不幸于1938年1月29日在沪病逝。当时的《东南日报》、《新华日报》发表了讣闻和追悼专号。
1938年2月27日,武汉各界在汉口商会大礼堂隆重举行追悼钱亦石大会。会场陈列了他的44种著作,遗容两边的挽联为:“战死非病死,英魂化国魂。”毛泽东等中共领导送的挽幛上书“哲人其萎”深切怀念;张发奎、董必武、沈均儒、郭沫若、邹韬奋、陶行知、王造时等各界人士参加了追悼会。董必武还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我所认识的钱亦石同志》哀悼。战地服务队在金华召开了追悼钱亦石大会。郭沫若在《亦石真正死了吗?》一文中对钱亦石的抗日救亡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亦石领导的政工队,是抗战发生以来的第一队,也是政治部复活的第一声”、“亦石也就成为为抗战而牺牲的文化人中之第一人。”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迅速占领柘林一带,严重威胁浦东防卫。战地服务队奉命星夜后撤,在悲愤交集的心情中告别奉贤,撤至松江,再到浙江,其后又转战湖广云贵等地,直至抗战胜利。
他们的足迹,史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