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我国企业有独特竞争优势 资本净输出很正常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增速。2014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若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总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已超过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引进外资,现在却成为直接投资净输出国,对此该怎么看?这是否意味着吸引外资不那么重要了?开展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对这些疑问,有必要加以辨析。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结果。在发展初期,我国劳动力要素具有比较优势,而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稀缺,存在储蓄和外汇的“双缺口”,吸引外资弥补国内资本短缺成为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这带来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量持续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一方面,我国资本要素逐渐变得相对充裕,国内资本回报率有所降低,国内资本逐渐向外流动;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又称“所有权优势”)明显提升,通过对外投资开拓海外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获取能源资源和先进技术的动力不断增强,最终导致由直接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净输出国。
大多数国家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尚未进入直接投资净输出阶段,而我国之所以会在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7000多美元时就由直接投资净输入国变为净输出国,有着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不但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通信设备等领域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整体上明显优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2014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内地有90多家企业上榜,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巴西、土耳其等国的上榜企业数量均为个位数。此外,雄厚的外汇储备、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将近1200亿美元,并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研发、专业服务、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领域将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但相关产业发展更多依赖高端人力资源而非厂房、设备等大规模资本投入,对流入外资规模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弱于制造业。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基础工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我国在相关领域优势较为明显,合作空间广阔;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技术、开拓市场和建立生产基地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将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由直接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净输出国,并不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减弱,但其作用机理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由过去资本相对短缺转变为资本相对充裕,外商直接投资弥补我国资本短缺的意义明显减弱;我国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力度明显提高,我国企业从跨国公司直接获取先进制造技术的难度明显上升。然而,我国正处在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中,对研发、营销、品牌建设、专业服务等领域的需求迅速增长。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弥补国内高端服务供给不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外资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优势更多在于管理理念、运营业态、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相较于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这些优势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更容易被学习和效仿。因此,外资进入对激发本土企业特别是服务业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增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国内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不具备在全球范围布局生产网络的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大多是大型能源矿产类企业。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相对集中于能源资源领域,以保证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步削弱,主动“走出去”参与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海外布局研发中心、市场网络和生产基地,培育品牌、技术、质量、营销渠道等综合优势,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必然选择。因此,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最终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