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杏林义工!”
每次服务后,当患者警惕的眼神转化成会心的微笑,人和人之间放下戒备、建立信任,这时候杏林义工们最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在自助机上挂号付费,可以帮你节约看病时间。”“是来做胃镜检查的吗,吃过早饭了么?”“您要做急诊CT?我带你去。”
每天清晨7时半,松江区中心医院一支特殊队伍准时“上班”了。
他们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工。她是退休老人,他是大学生,她是“全职妈妈”,他是都市白领……披上一件“绿马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杏林义工”。
门诊大楼里、挂号收费处、药房窗口外、儿童病房内,到处都有这一抹“绿色”。几年里,有人坚持留守,有人不舍离开,有人慕名而来……“绿马甲”们虽不懂救死扶伤之术,却以一颗热心和善心,温暖着每位需要帮助的患者。
他们,打的是一份零报酬、却爱心满额的工。
他们是医院里的“宝贝”
“崔阿姨啊,你快点好起来,大家都想你了。”59岁的崔帼珍接到医护人员电话。她因为生病,有几天没来医院了。一眨眼,崔阿姨在医院做义工快4年了,她成了他们口中的“老宝贝”。
急诊CT取片室等候区里,崔阿姨踱步巡视,一双眼睛不停地向急诊大厅通往取片室的走廊打量,她瞬间就能从患者神情判断出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一名年轻女性匆匆从走廊走来,手中拿了几张单子,一脸茫然地张望着。崔阿姨快步迎上前:“是取急诊报告片子吗?来,这边登记。”“崔阿姨啊,一上午就没停,她太敬业了,有了她,患者少跑好多冤枉路。”放射科服务台的工作人员说。
2011年6月,时任松江区岳阳街道百姓义工为民服务中心理事长的吴晖,巧遇松江区中心医院党总支书记俞华。俞华提议,门诊患者越来越多,光靠医护人员很难维持秩序,能否从百姓义工队伍中抽些人,为医院组个义工团队。两人一拍即合,首批32名“绿马甲”上岗了。
杏林义工团队中,有一批像崔帼珍这样的“老宝贝”。“闲着也是闲着,来这里帮忙挺好的。”68岁的万小云是松江荣乐小区居民,到区中心医院看病后,认识了“绿马甲”,受到感召,也跑来做了一名义工。退休前,万阿姨是幼儿园老师,心灵手巧的她有时在儿童病房帮孩子们折手工,有时又捧着一盒工具,风风火火赶去给住院老人理发。
“是不是找不到B超室?”在门诊一楼,万小云发现一名患者绕了一圈,又回到楼梯处,手里拿着一张B超预约单。“你喝过水了吗?做B超前最好喝上一杯水。”万小云领着患者去义工办公室,给她端上一杯温水。
“大姐姐还有多久来呀?”儿童病房里,7岁的小奚不停问外婆,两眼不时望向门外。小奚等待的大姐姐是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校的大一学生康丹丹。每天下午,东华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几所高校的大学生轮流来当义工,在儿童病房陪护。
康丹丹一到,小奚铺好了飞行棋盘,两个人,你一下,我一下,掷骰子玩得不亦乐乎。病房里整齐地摆放了一盒盒画笔、积木。一个文件夹里,夹满了五彩缤纷的画,蔚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梦幻的太空……小朋友出院前,总要把这些心爱的画送给义工哥哥姐姐们。
在医院呆的时间长了,为了让就医流程更顺畅,义工们想出了一些好点子。医院的急诊室与腰椎治疗室在同一地点。秩序混乱时,医生桌子前常围满了患者,抱怨、争吵声不断。义工们自己制作号码牌,发放给患者。就这样,医生在诊室里看病,他们在诊室外维持秩序。
“零报酬”,为啥乐呵呵
“没想到,杏林义工‘一传十、十传百’,像滚雪球一样壮大了。”吴晖说。“这个社会并不冷漠,希望用我们的热情影响到更多的人。”做公益有种魔力,会让人“上瘾”,犹如一块磁铁,杏林义工团队从最初的几十名,发展到2200多名。
指路、解答问询、维持排队秩序、指导患者填写病历……"杏林义工"的工作看似简单,却也繁琐。服务过程中,他们常常面对一些误解,就算性格爽朗的勾桂菊阿姨,也有委屈到想哭的时候。
一次,勾桂菊在收费处维持排队秩序。一名50岁的患者不顾引导,准备强行插队。"您看,比您年纪大的人还在排队……"没等勾桂菊说完话,对方撂下一句:"要你管!"顺势扬手将勾阿姨的胳膊打开了,勾阿姨感到手臂一阵生疼。
有时,碰上医院里"推销"的医托,义工们悄悄拽拽患者的衣角,提醒他们别上当。阿姨们甚至还受到医托的威胁警告,"多管闲事,小心点!"
"这点委屈算什么,我们要做的本来就是不谈回报的工作。"更让勾桂菊感动的是,义工团队里还有姚阿姨等3名癌症康复志愿者,年龄最大的快70岁了。大家都很爱护她们的身体,有时站久了,怕她们累着,总是催她们早点回家。但姚阿姨说,"以前我患病时,受到很多人关心、照顾,现在身体恢复了,也要帮助更多的人。"
"没报酬,为啥还做得那么乐呵?"李新民的好姐妹有些不解。
起初,62岁的李新民过来,只是因为孙子读小学了,自己闲下来,单纯地想做好事。几年下来,她觉得,这不仅是做好事,还有更大的价值。
有一次,李新民看见一位80多岁的老人慢慢挪着步子,走进门诊大厅。
李新民迎上前去,连忙扶着老人。"要钱吗?"老人抬起头来问道。"我们是杏林义工,不要一分钱,陪您去看病。"李新民说。
老人半信半疑,由李阿姨搀扶着,挂号等候,最后看完病,不到1小时。临走时,老人舒展了笑容,对李阿姨说:"杏林同志,谢谢,下次看病我还来找你。"
零报酬的人,为啥做得这么快乐?对杏林义工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声暖心的"谢谢"。
"这个社会,有时人与人之间,总像裹着一层坚冰,需要去融化。"服务患者时,李新民有时听到这样的反问:"你帮我用卡挂号,是不是要多收我的钱?""你能直接领我去名医那儿,不会是骗子吧?"
每到这时,李阿姨总是微笑着,指指自己的"绿马甲"说:"我们是杏林义工"。每次服务后,当患者警惕的眼神,转化成会心的微笑时,李阿姨觉得"人和人之间放下戒备,建立信任,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这也是"杏林义工"的价值所在。
"原来帮助人也会'上瘾'!"
最近,"杏林义工"团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欢送会。李亚芳等4名阿姨因为年龄已满70岁,不得不脱下"绿马甲"。
"原来帮助人也会'上瘾',真舍不得啊。"欢送会上,几名阿姨都抹着眼泪。"真没想到,我人生中还有第二次'退休',感觉很光荣。"李亚芳说。没过几天,她又跑到医院来,和老姐妹们见面,有时站在门诊大厅里,忍不住做起引导的活。
俞华说,有了"杏林义工"的帮助,"患者怨气少了,医生看病更专注"。据统计,与前几年相比,松江区中心医院门诊量增加了30%左右,患者满意度却提升了,涉及就医流程、服务态度的投诉下降了近20%。
"这支义工团队太可爱了,最近她们把自己的体检卡又捐出来了。"俞华告诉记者,在杏林义工发展的过程中,松江区中心医院推出一套人性化激励机制--"时间银行"。
每位义工的工作时间都被存入"时间银行",每个人一个户名,当达到一定工作时间,可以进行相应"兑换",包括免挂号就诊、开设绿色通道、免费体检等。
"工作一年下来,我已经存了900多个小时,又可以换体检卡了。"勾桂菊把自己兑换来的体检卡,送给了邻居老夫妻。还有不少义工将体检卡送给孤老或低保收入家庭,又一次奉献爱心。
"杏林义工"总队长吴晖告诉记者,"杏林义工"有了小分队。如今,松江区妇幼保健院、乐都医院等区内很多医院,都闪现"绿马甲"的身影。
这一抹绿色,温暖透亮。这一份爱心,没有终点。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