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成年人结了婚,有了稳定的事业,但仍然长不大?
“成长的艰难,不在互联网,不在社交媒体,甚至是当下的经济状况,当然,这些问题都让成长变得更艰难,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不再提供任何有吸引力的成年人的模型。”
第一批90后马上就 30 岁了,
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
成年是一种颠覆性的理想在今天的社会,很多成年人活得像个小孩子,他们希望永远享受年少的自由与随性,而避免扛起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他们也许结了婚,有了稳定的事业,但这只是表象,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是一个孩子,怀抱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希望写出最伟大的小说,或者找到最完美的情人,但却不真正为此付出行动,或者负起责任。
为什么会这样?在《为什么长大》中,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成长的艰难,不在互联网,不在社交媒体,甚至是当下的经济状况,当然,这些问题都让成长变得更艰难,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不再提供任何有吸引力的成年人的模型。”
在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son)的人生八阶段理论中,青春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属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在这个人生阶段,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探索和实验,但社会(尤其是父母)对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已经有所规定和期待,于是二者之间经常构成巨大的冲突。
什么是成年的图景?小时候想像成年后的人生,似乎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拥有世间所有可能的金钱、爱情与幸福。这种关于成年的图景与其说庸俗,不如说幼稚。另外一种关于成年的图景恰恰相反——成年人过着一种沉默、荒凉、绝望的生活。成年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屈从于生活,尽管它远不如起初想象的那样刺激、有价值或者有意义。
19世纪流行成长小说,会描述一个年轻人追寻灵魂,发现自我的过程,成年意味着一个独立的自我的成长,在社会留下自己的印记,而到了20世纪,尤其在‘二战’后,几乎所有的小说家,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他们笔下的成人生活,无一例外都是破碎的梦、破碎的婚姻、无法实现的野心、职场的疏离、家庭的隔阂。
本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