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全球最大共享单车城市 自行车靠什么再度风靡
原标题:自行车靠什么再度风靡
通过手机软件扫描二维码,就能借用停在路边的自行车。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许多人的出行方式被随停随走的共享单车改变了。不久前,摩拜单车宣布向上海投放第10万辆智能共享单车,这意味着上海超越杭州,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城市。
相比以往光靠“烧钱”拉拢第一批消费者的项目,共享单车以技术取胜,SIM卡、GPS导航、发电机、云服务……超便利的骑行体验来自这几种技术的融合,用户不用拿身份证办卡,不用到指定电桩还车,因此迅速风靡。
时下,共享单车已经网罗了庞大的用户群,让自行车这个老行业再次焕发了青春。这个创业项目被市场看好,再次印证了技术创新才是互联网创业的制胜法宝。
自己和自己赛跑,一年中技术多次迭代
从去年4月上海街头出现第一辆“无桩”共享单车开始,到去年底,已经有摩拜、ofo、小鸣单车等多款共享单车出现在街道上供市民出行选择。今年初,优拜将携手拥有76年历史的上海永久自行车加入市场。熟悉的市场格局,却没有发生熟悉的“补贴大战”,共享单车企业不约而同把降低单车成本、提高服务能力作为吸引用户的手段。
从外观上看,出现在上海街头的第一代摩拜单车和现在行驶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车根本不像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第一代单车就是传统自行车加了一把电子锁,第二代单车有了新设计———所有的零部件被钢管包裹起来、传动装置从链子改为轴承、车轮由5根辐条支撑、轮胎是实心橡胶……
摩拜单车首席技术官夏一平告诉记者,用汽车的设计思路做一辆自行车是这个创业团队的思路。然而“改版”后的自行车推向市场后,仍然有许多不满的声音———骑起来费力、二维码被撕、没地方放包等。“已经数不清做了多少个设计版本了,只要用户有要求,我们就改。”
比如,将二维码封在一块玻璃板中,防止被撕毁;轴承传动中有一台小发电机,为电子锁供电。“我们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产品迭代上了。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更新,就能在这个领域保持优势。”夏一平说。
ofo也已大规模进入上海市场,由于是机械锁,人们发现,只要上网搜索密码,就能开锁。很快,ofo就改进了车锁机制,而且推出了更小巧的、能调节座椅的车型。
用户更愿意为优质技术获得的服务付费
在筹备共享单车项目而“蛰伏”的3年中,夏一平跑了许多自行车厂,发现这个行业已经20年没有发展了。然而一把能与云端通信的电子锁、一个“无桩”的大胆决定,就让这个行业再次焕发了青春。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屡见不鲜。上海起点创业营创始人查里说,像上门洗车、上门理发、上门洗鱼缸一样,大量的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变成了新型创业项目,只是互联网技术并不足以形成行业壁垒,必然会出现大量同类竞争者。许多创业者的应对做法是:用“补贴”拼出行业老大。于是,用补贴吸引用户,用客户量吸引投资人,再寻求服务升级的路线成为创业潮流。
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中国先后涌现出100多个上门洗护类创业项目,当融资“烧尽”,某洗车网的补贴也从14元变成7元、5元乃至1元,项目在资本的寒冬里倒在了创业路上。
不少创业团队发现吸引一个用户的成本极高。做海外旅游的海玩网首席运营官龚届乐说,2013年,市面上获得一个付费用户的成本大约在230元,2014年上涨到300元,2015年是400元,2016年又涨了30%左右。
创业投资人、上海通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嘉诚表示,“光靠模式创新,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依靠技术获得的用户,粘度更高,用户更愿意为优质技术获得的服务付费。”
在互联网创业项目中,更具技术含量的企业互联网被投资人看好。查里说,与已经是“红海”的2C (个人端)移动互联网行业相比,企业互联网还有很多需要开垦的细分领域,而能支撑企业互联网的,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硬科技。
谁是最后赢家,还要由技术说话
大型国企、国际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上海能够不断推出“硬”创业公司的“蓄水池”。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严雄说,为了第一时间得到核心技术,有些企业甚至“蹲”到了高校、科研院所旁边,而这已经是全球最时髦、成功率最高的创业方式。
永久自行车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上海思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斌自己也不知道。不过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毕业后,他已经创业了6年,在电子锁领域略有名声。据介绍,他们正在研发一种2年内无须充电的低能耗电子锁。市面上,摩拜单车的电子锁可利用骑行或太阳能发电,但一把锁的造价在500元左右;ofo用的是机械锁,无法定位;小鸣单车的锁造价虽然便宜,但无法充电,每隔2个月要维护一次。从电子锁突破,或许是永久自行车的机会。
不断有新玩家加入,说明市场远未定型。不过,所有企业都在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廖斌预计,未来三年,全国共享单车总体投放量将达3000万辆。
据透露,目前与思敦信息科技公司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已有6家,一把低能耗的电子锁能否再次撬动共享单车的市场格局呢?道理似乎很简单,谁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骑行体验,谁就是最后赢家,这一次,还要由技术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