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2016届同济毕业生即将肩负母校重托,心怀天下,逐梦世界,砥砺前行。回望母校,难说再见:师恩难忘,同窗情谊难舍,见证青葱岁月的草木难以招手作别……学校新闻中心开设了 “2016毕业季之我的同济故事” 栏目,特邀数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写下他们的同济故事,以期与在校学子、有志于来同济求学的莘莘学子引起情感共鸣,待他日他们能够写下更加精彩的同济故事、人生故事。如果你是2016届同济毕业生,渴望将你的同济故事与所有同济人分享,也请与我们联系。
人物小传
姓名:郭凤迪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学历:硕士生
毕业去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不知不觉间,硕士生活已逐渐走进尾声。现在,回想这近三年的学习生活,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充实,基本完成了研究生入学前为自己订立的目标。学业上,连续两年都取得了奖学金,也取得了麻省理工的全奖offer;学生活动上,组建了地下系学术社团——同研社,协助系辅导老师完成了同济土木系科百年的志愿活动等。我想跟学弟学妹们分享的经验就是:志存高远、潜心规划、脚踏实地、实现目标。
我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就读期间,虽然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不少荣誉称号,如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也顺利拿到保研名额,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但是,由于学生工作参与较少,觉得本科生活有些缺憾。因此,我在入学前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目标就是在学生活动上有所建树。同时,由于自身对科研的热情,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所以给自己制定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能被国外一流高校录取。
目标确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努力实现目标。由于研一期间,导师考虑到我们要上专业课,对科研上的要求不是很多,所以我在此期间投入了比较多的精力在学生工作上。同时,也在着手准备留学所需的英语考试。在这段时间,我特别感谢地下系辅导员李娜老师的帮助。虽然我对于组织学生活动的经验比较少,但李娜老师却给了我很多机会去发掘我这方面的潜能,并指导我如何去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她的帮助下,我参与了13级地下系迎新晚会的筹备工作。作为同济大学土木系科百年的学生志愿者工作负责人之一,我协助老师负责完成地下系的校友接待工作。同时,我也组建了地下系的学术社团,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社员为同学们每天推送学术内容。通过参与并组织相关学生活动,我个人收获了很多,也转变了我本科期间的错误观念——“学生活动就是在浪费时间”。在这里,我也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适当参与些学生活动,对自己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研二期间,我的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学术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读博,能否被一流高校录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申请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申请者的研究成果,导师会判断他是否具有科研潜力,才会决定是否接受他作为自己的学生。在我读研期间,我非常感谢导师袁勇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与帮助。首先,我们确定的研究课题非常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袁老师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而且,他也积极为我创造与国外知名教授交流的机会,包括到北京参加Delft大学举办的混凝土多尺度课程,到奥地利与德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创造与多国院士Herbert Mang教授交流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交流,一方面开阔了我的眼界,另一方面也让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诸多教授的认可,为我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说,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Matlab编程得到的。在编写程序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个小问题,导致程序一直无法运行,我花了近三个多月的时间查找问题。这段时间里,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一遍遍地查看程序。当查完一遍程序仍无法运行时,内心非常焦虑,甚至有过放弃研究的想法。但凭着自己不愿服输的性格,我经常进行自我暗示,告诉自己能解决这个难题。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当然,这段时间里我也非常感谢袁老师以及身边小伙伴对我的鼓励与支持。我从这段经历里得到的收获就是:不要轻言放弃,不给自己压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会有多大,会能完成多么困难的任务。
马上就要离开待了近7年的母校,感谢同济教给我的一切。作为同济土木人,我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发扬勤勉认真、脚踏实地的同济土木精神。同时,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早日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硕士生活的结束意味着新的旅程的开始,祝愿跟我一起毕业的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越走越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也祝愿学弟学妹们继续发扬土木精神,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