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占全区GDP比重近17% 徐汇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探新路
在日前发布的《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一个“小目标”颇为引人注目:到202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3%。不过,眼下上海有个区已经达成了这一目标:2015年,徐汇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区GDP比重已达到16.9%。
徐汇的文化产业正在向区域支柱型产业转型。作为上海老牌的文化大区,这一转型看似顺理成章,但如何在转型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老资格”的徐汇也需要动足脑筋。“十三五”期间徐汇重点发展的三大功能区,恰好成为徐汇文化产业发展“三种模式”的试验田。
文化+科技:新兴产业生态圈初具规模
2014年夏,周旋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来上海找工作,喜欢打《魔兽世界》的他当时想,“找份能让我正大光明打游戏的工作就好了。”此时,位于徐汇漕河泾开发区的上海酷睿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着手研发一套集硬件设备和软件内容为一体的虚拟现实游戏产品,周旋正是他们需要的人才。
就这样,周旋成为了开发区20余万名白领中的一员。现在,他已成为公司虚拟现实技术部门的总负责人,带领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开发出了国内第一代虚拟现实联网竞技游戏,并自主研发了与游戏相匹配的仿真座椅平台等硬件设备。而诞生之初即扎根于漕河泾开发区的酷睿,也从2009年仅有20人的小公司,成长为如今拥有170名员工的业内领先企业。
在漕河泾开发区,像酷睿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的数字内容企业有不少,徐汇区政府专门为文化创意领域的创新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了不设门槛的扶持资金,由技术、政府、财务、市场等四个领域的专家对企业资格进行评议。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徐汇对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扶持资金总数预计将不少于2亿元。
同时,徐汇还着力引入腾讯科技、巨人网络、爱奇艺等行业重点企业,与创新企业擦出火花。2016年,名为“创鑫汇”的区域服务平台在开发区揭幕,打通了办公楼宇和企业间的物理阻隔与资源壁垒,引导开发区内的创新企业聚焦“互联网+”、游戏开发、数字娱乐、动漫影视制作、知识产权创新、文化体育等数字内容领域。在漕河泾开发区,一座以“产业链+孵化+投资”为运营思路的“文化+科技”产业生态圈已经初具规模。
“以前是一门心思要让文化尽快产业化,现在则是要沉下心来让产业变得有文化。”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建红这样告诉记者。
文化+滨江:工业空间转型文化空间
吴耀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龙华老街长大的她一直听大人们说,“家门口的龙华港能看到黄浦江。”然而,过去龙华港所在的徐汇滨江是龙华机场和砂石码头的工业用地,直到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小吴才第一次站在滨江岸线边,真正眺望到家门口的黄浦江。
更令小吴欣喜的是,2012年开始,徐汇滨江沿线原本灰蒙蒙、冷冰冰的老厂房,正一座挨着一座变身为前卫现代的美术馆。龙腾大道和丰谷路的交界处原是上海飞机制造厂的飞机库,设计师利用这里大跨度无柱空间的特点,将厂房改建为余德耀美术馆,和小吴一样喜欢当代艺术的市民在这里已相继饱览了“雨屋”亚洲首展、贾科梅蒂回顾展等国际级艺术大展。
“徐汇滨江目前仍以静态的艺术品展示为主,下一步将向动态的艺术演艺产业推进,为现场演出培养更多本土观众。”金建红介绍,徐汇滨江以“西岸国际滨水文化功能带”为载体,以“上海梦中心”项目为旗舰,2018年底前将相继建成IMAX剧院、多功能演艺剧场、动画娱乐制作基地、专业音乐剧场等六大剧院和10余座功能各异的中小型演艺场馆。眼下西岸传媒港已全面启动建设,通过地上、地下“组团整体建设”的方式,建成后将为整个徐汇滨江地区创造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全新地下空间。
从工业空间转型文化空间,“腾笼换鸟”后的徐汇滨江正从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张白纸,转变为一幅未来清晰可见的瑰丽画卷。据悉,“十三五”期间,徐汇将继续巩固区域文化产业的“2+3”格局,即以艺术演艺业和影视传媒业为主的两大特色产业,以及以数字内容、广告会展和创意设计为核心的三大重点产业。作为两大特色产业的交汇点,徐汇滨江在更新物理空间的同时,也将通过发展艺术保税品仓库、集聚文化金融机构,结合“东方梦工厂”等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的落户,让这片昔日的老工业带成为上海文化核心区。
文化+风貌区:城市更新中提升功能
今年是法国人弗兰克在上海的第13个年头。如果你在马路上遇到正闲庭信步的他,一定想不到,眼前这位“大叔”就是武康路上那家“网红”冰激凌店的老板。在这条上海知名马路上,这位48岁的法国人已经开了六家“网红”店。
武康路所在的衡复历史风貌区,是上海最大的风貌保护区。在7.6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4.3平方公里位于徐汇,其中包含950幢优秀历史建筑。在这里行走,经常会路过名人故居和各式各样的咖啡馆、餐厅、书店及其他艺文空间,也吸引着数以千计“弗兰克们”在这里创业、安家。
不过,看似有情调的老洋房和石库门,也面临着业态杂乱、超负荷使用等现实问题。于是,徐汇在2016年启动了风貌区史上最大规模的综合整治,从城市更新中为这块上海最具文化底蕴的“大衣料”进行功能提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为徐汇对衡复地区开展有机更新的最基本原则。借助衡山坊更新引入方所书店开办“衡山·和集”;在武康大楼一层引入大隐书局,“书店+茶室”的模式与历史建筑“大隐隐于市”的风格不谋而合;引入社会组织参与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的迁址更新,开辟“博物馆+咖啡馆+摄影培训”的经营模式。
“过去都是政府一味地投入资金和精力,现在政府主动转变职能,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机构参与文创产业发展、服务公共文化,效果反而更好。”金建红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将力争达到13万平方米。
毗邻衡复历史风貌区的徐家汇商圈,此前与“有文化”几乎毫不沾边的百脑汇在2016年悄然变身,在原有专业数码商场的基础上,引入电脑医院、电子竞技馆、亲子智能玩具空间和“一品一店”的运营模式,使科技消费也具有人文体验的“温度”,同时与一墙之隔的美罗城“上剧场”相呼应,为徐家汇商旅文融合转型智慧商圈创造新亮点。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有基础也有高峰的文化产业氛围,有文化“老底子”的徐汇正为上海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