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组团走访 结对社区解决居民“急难愁”

21.12.2015  13:39

  小区门口乱停车、流动摊贩扎堆菜场、非法旅馆藏身社区……诸如此类的问题历来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顽疾,而在上海徐汇区,这些棘手的难题却在逐一被攻破。记者获悉,在坚持了20多年的“满意在徐汇”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徐汇区再度推出走访模式“升级版”,将律师这一专业群体纳入其中,通过与社区结对,形成“两代表一委员加一律师”的组团新模式,开拓社区治理新思路,从法律的角度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卓有成效的是,如今,徐汇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在转变。

   覆盖民生问题的“细枝末节

  长桥二村居民刘老伯今年已经86岁高龄,其育有5个子女,如今,刘老伯与已故小儿子的媳妇(三儿媳妇)及孙女三人居住在长桥二村自己与已故老伴名下的一套公房内。

  刘老伯有意将这套房屋交于三儿媳妇继承,但却遭到其他几个子女的反对,儿女们认为自己家的财产不能留给外人,并且母亲去世时也没有说要把财产留给三儿媳妇。对此,刘老伯很不能理解,“之前其他几个子女都得到过我所赠与的房屋,不应该为了这间房子再有异议”。但其子女非但不接受老人的意见,而且还多次到老人家中大闹,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

  与长桥二村小区结对的大公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九可在基层走访中得知此事后,隔天就在居民区书记和调解员的陪同下上门了解情况。因考虑到其他子女的反对意见,为避免家庭矛盾激化,也为了保护三儿媳妇和小孙女的合法权益,刘老伯最终决定将其本人名下的财产全部赠予小孙女,他在孙律师的见证下,当场立下遗嘱并签字认可。

  类似由社区结对律师参与,解决基层“急难愁”的案例在徐汇区不胜枚举。徐家汇街道西塘小区门口“行路难”的问题原本已经困扰了小区居民一年多,狭窄的塘子泾路上,自行车停满了沿街人行道,仅剩两米左右宽度的马路供行走,每每有机动车驶过,居民甚至还要时不时地停下脚步或是侧身避让才能确保安全。

  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的律师张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西塘居委会工作人员展开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违法占道停放的自行车大多属于马路对面汇宜精英公寓的住户,这些住户基本上是周边医疗单位的青年医务人员,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沟通起来并不困难。”之后,张劼以调解中心名义介入,先后三次与徐家汇街道非机动车停放管理部门、西塘居委会、华山医院教育处、白领公寓管理单位讨论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张律师又提出在距离汇宜精英公寓门口不过50米的凯旋路塘子泾路口开辟新的自行车停车区域并安装链条,便于锁定自行车。目前,这项整治工作已在实时推进之中。

  其实,除了帮助结对社区解决民生问题的“细枝末节”,律师在促进居民法治意识提升以及社区自治方面也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前不久,走访团队的席金城律师就做成了这样一件实事。原先,他所对接的社区在进行居委换届时遇到居民中的个别人以所谓的维权为名,不断散布不和谐言论,特别是在选举的关键时刻,个别人撕掉选委会贴出的《正式候选人名单公告》,还在小区内张贴大字报,自定候选人,甚至把自己老婆作为居委主任的候选人,在居民中扰乱人心,造成不良影响。席金城律师知悉情况后,主动来到小区,配合选举工作小组,依法依理平息事件,最终帮助居民区党总支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

   324名律师所有社区一一对应

  居民的个人诉求、小区的集体意愿何以在徐汇区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区建立已有20年历史的“满意在徐汇”活动。去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构建新的群众工作体系,徐汇区又在此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行动,要求机关党组织以与社区结对的形式下沉到基层,坚持每季度一次集中走访居民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行动的“升级版”,律师群体在去年10月正式被纳入“走访团”,组建成具有徐汇特色的“1+(1+3+1)”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小组。

  徐汇区机关党工委书记张妙德向记者解释,其中,第一个“1”即结对机关党组织,这是群众工作开展的基础,后面的“1+3+1”即1名处级干部领队,配备1名区党代表、1名区人大代表、1名区政协委员,再加上1名律师。“在机关党组织与居民党组织双结对多年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全覆盖”。

  相较于以往,不论从人员配备,还是资源整合方面,如今的这一做法都有了显著变化。“组合起来的团队,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居民、解决急难愁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张妙德告诉记者,如今,全区大部分处级领导都参加了走访团队,有了这些‘一把手’亲自抓,借力使力,渠道就畅通多了。”机关党工委副书记柏俊辉同时也提到,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律师对各类跨领域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作为第三方,律师在为居民提供专业意见的同时,也能够当好走访团队的‘参谋’,还能在居委干部中普及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

  据悉,徐汇全区共建立了“1+(1+3+1)”团队309支,对应全区的309个居委会,有超过85%的处级干部被动员起来。更可贵的是,区委书记莫负春、区长鲍炳章等20多位四套班子领导和市管干部也都加入团队,不仅带头示范,也直接构建了“满意”行动的鲜明特色。而从全区142家律师事务所2145名律师中挑选而出的324名律师,也都是以公益的形式响应服务基层的这一行动。对此,区司法局律公科科长肯定地告诉记者,因为这一工作对律师而言是有吸引力的。在走访基层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的过程中,其意义已经不单单是做成一件实事,更多的意义在于,居民的法治意识在提升,律师的服务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借力互联网“线上”走基层

  “1+(1+3+1)模式”不仅仅只是一种组合,从根本上来说,“基层走访”是贴近百姓需求,变被动为主动,按照张妙德书记的话,这是一种用物理组合的方式产生“化学反应”的奇妙过程,其中,把“混搭团队”搬上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服务基层,就是徐汇区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一大创新。

  据介绍,徐汇309支走访团队目前均已建立了各自的微信群,团队的成员以及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等10来人组成一个线上的固定团队,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社区出现的乱象等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进一步提高执行的效率。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社区组建了自己的居民微信群,将社区居民纳入其中,更直接地“对话”基层。

  在龙华社区,就有这样的超过百人的“社情民意微信群”。有意思的是,这个微信群还将居民作了分门别类:退休人员、在职党员、社区青年以及来沪人员群体,专项问题分类征求意见。在基层走访工作开展前,龙华街道俞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姜君事先还会在群里发起社情民意的收集,居民的热情也由此调动了起来。

  “龙华西路的一条里弄原本是流动摊贩的集中营,垃圾满地,一到夏天更是臭气熏天,居民们在线上反映这个问题后,线下部门很快就展开了行动。”龙华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之后,城管、工商、派出所等多个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并在入口处放上了5个大型的路障,以确保机动车无法进入,原本的垃圾堆放点也改造成专门的垃圾库房,真正实现还路于民。

  在采访中,很多对接社区、直接参与基层走访的律师都和记者谈到,这项公益事业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解决了一项纠纷,或是法律意义上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疏导让一切轻于诉讼、却又在居民心底积怨已久的民生小事得以沉淀,通过律师群体的公益行动培育整个居民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法治意识,并进一步引导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我所对接的社区有一定的特殊性,咨询对象又多是一些50岁以上的阿姨妈妈,居民咨询的点多集中在子女抚养、房产纠纷,以及乡邻关系等比较细小的问题上,这些问题真正要走诉讼程序似乎又太过严重,很多时候我以律师的角色介入其中,总能给当事人很好的调解效果。”上海新惟律师事务所律师樊颙在田林社区创建的“樊律师不怕烦工作室”,如今已成为了该小区一块法律援助的“招牌”。樊律师回忆,当初小闸镇居民一直希望旧房改造,改变周边环境。通过实地走访后,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自己,与其他几名代表联名提议改造小闸镇河西地块。如今,小闸镇河西地块终于列入近期改造计划,即将进行整治和动迁,居民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

  通过干部下沉、律师帮辅,原本群众反映的一系列突出问题都在逐一被攻破,即便是类似于群租、违法搭建等周期性较长的疑难杂症,也都在有序推进。据悉,截至11月,徐汇区信访量整体下降了29%。接下来,“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行动还将进一步深入、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律师自愿服务群众的步伐也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