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文彪: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库布其治沙模式
“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沙漠有绿洲,让更多的沙漠有生活,而且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活。企业的战略应该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来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既可以造福于老百姓,造福于社会,同时能够真正让企业基业长青。” ——王文彪
大漠绿洲——库布其沙漠新颜
人物档案
“沙漠王子”、当代治沙“愚公”、全球治沙领导者、全国绿化工作劳动模范……提到王文彪,总会有很多光环围绕着他。这位执着的治沙企业家,二十多年来与沙漠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他带领着亿利人同杭锦旗十多万父老,戮力同心,在库布其沙漠投资修建了中国第一条穿越大漠腹地的生命通道“穿沙公路”;他和他的团队在漫天黄沙中艰辛播绿,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控制沙化面积11000平方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荒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他锲而不舍地实践着沙产业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的平衡驱动可持续发展之路,富了一方百姓,打造了一张国际治沙的“中国名片”——库布其模式。2014年9月,他作为召集人,联合其他七位商界精英发起的首届生态文明企业家年会,倡导做生态文明的主人,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库布其……
行进在库布其“穿沙公路”上,放眼望去,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已经很难见到大片的明沙,经过多年不懈的治理,过去的流动沙丘已经被绿茵茵的植被覆盖。湛蓝的天空不时有鸟儿飞过,金秋阳光下星星点点的羊群,五彩斑斓的沙生植物,为茫茫大漠增添了无限生机。此次库布其沙漠之旅,记者采访了沙漠“绿色行动”的捍卫者、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领略了这位“沙漠王子”的睿智。
库布其绿色之路,技术创新是“内核”
“沙漠对于你和我都一样,既熟悉又陌生,被称为‘死亡之海’,不毛之地,一个没有生命的地方。如何让沙漠有生命?关键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用价值观取向来推动技术创新。从过去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棵树,到现在的绿色之城,库布其沙漠生物多样性在不断增加,主要靠的就是技术创新。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核心是找到了一条路,让我们活下来的路,让绿色可持续的路。”王文彪意味深长地说。
几十年如一日的绿色行动,不仅考验着治沙者的毅力,更考验着他们的智慧,从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开始,王文彪便带领着亿利人与沙漠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殊死搏斗。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办法,在流沙滚滚的沙漠植树种草绝非易事,没有树木的遮挡、绿草的保护,建好的穿沙公路数次被风沙掩埋;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长势正好,狂风骤起,瞬间被连根拔起。经过长期摸索,亿利人采用“网格固沙”法,沿路种植沙柳、沙枣、杨树、沙棘、甘草等沙生植物,在公路两侧形成了3公里~5公里宽的绿色长廊,有效保护了沙漠公路,之后,多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把广袤的沙漠科学切割,化整为零,分而治之。
从2010年开始,一项被称为“气流种植法”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沙漠绿化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方法免去了先要固沙的套路,在沙地上直接用铁管打个1.2米深的孔,然后将孔内注满水,将已经长成的树苗直接插进孔内即可,植一棵沙柳两个人用10秒钟就可以完成,树木存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而且固沙绿植兼顾。
“到今天,教科书上也没有治理沙漠的这一套理论和方法或模式。例如,如何让在沙漠中生长的药材甘草睡着生长而不是站着生长?树苗种在沙丘的迎风面还是背风面?……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摸索经验。”王文彪说。
多年来,亿利人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把这座沙漠当做有价值的资源,通过“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产业开发、改良土壤”的形式治理,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库布其治沙模式。来到亿利资源集团的种质资源库——库布其沙漠的绿色试验田,记者不禁为库布其深处的这座绚丽多彩的“沙漠花园”而惊叹。经过26年的努力,亿利资源集团培育驯化出了200多种耐寒旱优质林、草、药材种质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营销沙漠特色生态产品。这不仅提高了库布其沙漠的绿化效率和规模,提升了生态经济的绿色价值,而且为西部类似条件的荒漠地区创造了绿色生命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