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张若强: 书法必须有内在的精神[图]

07.04.2015  01:59

 

陈英明张若强合作作品 大篆《大自在》 山水《太湖石公山》  

4月11日至19日期间,陈英明、张若强书画联展将在广州铁路艺术馆(共和西路7号铁路住宅2号楼三楼)展出。本次展览将展五十件书画作品,其中包括陈英明作画、张若强题字的部分合作作品。同时,《陈英明张若强书画集》将在展览期间首次发行。  

以艺术的名义向母校致敬

本次展览的举办,是为了庆祝上海交通大学诞辰119年周年,上海交大广东校友会在广州主办的。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陈英明与张若强,都与上海交通大学有深厚的渊源。  

陈英明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之一,在全国影响力很大。之前他来广州,广东的校友会邀请他参展,陈老师很乐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一起为母校庆祝,所以这次是我们的联展。”张若强说,“4月11日刚好也是本次校庆日,选择在这样的一个日子举办我们的展览,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张若强介绍说,上海交大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在上海交大学习的时间,正是张若强书法艺术之路的开端。张若强并非书法专业出身,直到大学才开始学习书法。“我在上海交大的专业是高电压技术,我们戏称为打雷的。因为当时考大学非常难,即便我从小就很喜欢书法,也不敢花太多时间在书法上面,所以进了大学才开始学书法,曾担任学校书法社社长。”  

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张若强十分注意临帖。“临帖的作用可以这样形容,登堂入室,破门而出。登堂入室,就是说可以通过临帖,在不断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窥探书法艺术的奥秘,逐渐形成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学到一定的技艺。破门而出,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经过自己的努力,有新的突破。当然,也有人说可能入了门而出不来,这也是一种观点,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必须的阶段。”  

回顾三十多年习书生涯,张若强很感激在上海的经历:“上海的文化气氛很浓,当时街上店铺的招牌都是书法名家所题。交大是一所工科为主的学校,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艺术气氛很浓厚,我觉得并不比复旦大学差。学校有文学艺术系,但是不招生,只给我们开了很多很好的选修课。詹仁左、张渊、胡永华等老师所开设的国画课对我影响很大。我对交大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次书画展,就是以艺术之名,为母校庆祝。”  

洋溢于书法中的人文情怀

张若强称自己只是一个业余书法家:“这不是谦虚,因为我并不以书法为专业,我有自己的工作。我将书法视为我的爱好,希望能写得越来越好。”虽则如此,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张若强转益多师,博取众长。  

其楷书自柳公权《玄秘塔碑》入门,行草以米南宫、黄山谷、苏东坡、王右军为宗,隶书钟爱《石门颂》,篆书专注金文和石鼓文。在上海时,亲受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教导,以书画名家陈英明、詹仁左、张渊、胡永华为师;定居广州后拜于书法名家卢有光门下。  

卢有光先生曾如此评价张若强的书法:“若强工科出身,儒雅谦和,工作之余潜心学书30余载,真草隶篆行样样都来,基础深厚,人文气、书卷味跃然纸上。”  

张若强亦被称为人文主义书法家,很多人认为张若强的书法作品中洋溢着人文主义情怀。对此,张若强说:“作品中含有人文主义情怀,其实这是书卷味的体现。我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必须是个读书人,而不只是个写字的。书法本身包括造型审美、布局线条,但是这还不够。如果只是有形,那书法只是一门技艺,必须要有内在精神,那就是人文精神。要具有这种内核,要多读书,不但要读书法专业的,更要读文史哲。其次要有人生修为,以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有了这些,对书法的理解不一样,对书写内容、形式的理解会更深刻。”  

来源:《信息时报》 2015.04.05 第B06版  

原文:张若强: 书法必须有内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