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示范区:打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支柱
05.12.2016 21:04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由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报告(2015)》近日发布,显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营业税金较2014年均呈现增长态势。另据市统计局数据统计,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的66.0%,其中张江核心园占张江示范区的51.5%,可见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上海生物医药的支柱。
经过20多年建设发展,张江示范区已经形成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产学研联动发展、服务平台较为健全、战略性新型产业加速崛起的良好局面。张江示范区总面积为531平方公里,拥有22个分园。目前,由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正在张江示范区内健康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示范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其研发优势在全国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16家企业进入全市前20名
2015年,纳入全市统计的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共167家,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企业的58.6%。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98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过2亿元的企业63家。张江示范区进入全市前20名的企业共16家,工业总产值达310.59亿元,占整个示范区的47.5%,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34.3%。示范区排名首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的10.1%。
从细分领域看,示范区的化学药品制剂和原料药制造业增幅较大,2015年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利润总额相比2014年分别增加了6.3%、10.3%、44.3%和15.8%;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的营业税金和利润总额均实现40%以上的大幅增长;中药制造利润和税金出现小幅下降,工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稳中有升;生物药品制造的工业生产总值和营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增长率分别为5.7%和6.4%,而利润总额实现了48.3%的大幅增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实现13.9%和18.1%的较大增长,但营业税金和利润总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医疗器械是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四大重点领域,2015年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企业数量显示,化学药制造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其中又以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为主),2015年工业总产值280.52亿元,占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业产值总额的44%,企业总数46家;生物药占15%,企业38家;医疗器械占15%,企业36家;中药占14%,企业15家。张江示范区的医疗器械、生物药和中药三个领域工业总产值的占比相差无几,但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企业的数量比中药多,由此可见,医疗器械和生物药领域的中小企业较多。
拳头产品市场表现突出
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涌现了大批优秀龙头和骨干企业,如罗氏制药、西门子医疗、勃林格殷格翰、微创医疗、联影医疗、东富龙科技、凯宝药业、中信国健等。生物医药优势产品领域涵盖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小分子化学药、数字医学影像、微创介入治疗器械、骨科产品、快速诊断试剂等。
示范区着力培育拳头产品,诞生了痰热清、麝香保心丸、丹参多酚酸盐、药物支架等10余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大产品,以及10多个年销售过5亿元的创新产品,年销售额过亿的产品超过100个。其中,罗氏制药的赫赛汀销售额已达22.0亿元,希罗达11.4亿元;凯宝药业的痰热清注射液实现销售额约13亿元; 和黄制药的麝香保心丸实现销售额12亿元; 绿谷制药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实现销售额10.1亿元;中信国健的益赛普实现销售额8.7亿元; 上海莱士的人血白蛋白销售额8.2亿元、人免疫球蛋白8.0亿元;第一生化药业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实现销售额4.0亿元,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实现销售额3.3亿元;信谊药厂的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销售额3.8亿元;新亚药业的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销售额3.0亿元,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2亿元;昊海生物的玻璃酸钠注射液销售额2.3亿元;中华药业的清凉油销售额1.3亿元;微创医疗的心血管介入产品销售额约7亿; 凯利泰医疗科技的椎体成形微创介入手术产品等销售额4.6亿元。
新药研发保持良好态势
2015年,张江示范区在创新研发上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项目共58项,占全市进入临床总数的55.8%。其中,核心园的上海药物研究所以TPN171H等5个1.1类化学药获得临床批件并列全国第一,复宏汉霖以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药物等5个品种获得生物制品创新药临床批件并位列全国第一。2015年示范区获批的新药及仿制药注册批件13件,化学药11件,生物药2件。2016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课题复审答辩已经收官来自化学药、中药、生物药行业共122个课题参与了复审答辩,其中上海市共8项,张江示范区有6项。
此外,上海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列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省市,试点企业位于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生产基地,2016年上半年前已与国内两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MO)。
生物医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列入上海市统计局的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7家位于张江示范区各分园中,占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57.5%。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张江核心园,其次是在闵行园、金桥园、青浦园和漕河泾园。
张江核心园作为张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体,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工业产值、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利润总额、从业人员数量和单位数等指标方面始终稳居各园之首,除了利润以外,其他指标均占据示范区50%左右的份额。
全市范围内,生物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名企业中,有4家属于张江核心园。张江示范区内,生物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名企业中,有一半属于张江核心园。
张江核心园内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类服务平台众多,目前已形成由“2校、1所、1院、18个公共服务平台、40多个中心”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创新产业群,国际医学园区、张江东区2个医疗器械集群,以及国际医学园区的高端医疗服务业集群,全球知名跨国制药企业有12家在张江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园区内还有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一流制药企业。而且,已发展成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创新体系,特别是建成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和孵化体系,推动机制创新,培养国际一流的研发、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安翰胶囊胃镜机器人
塑造健康世界“胃”来
“喝一口水,吞一颗胶囊,躺20分钟,医生就帮我做好了胃镜。”接受安翰胶囊胃镜机器人检查的某报编辑韩旭感言,“完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很神奇。”
中国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国家,而胃部是整个消化道系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同程度的胃病患者总数超过3亿,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近40万。胃癌作为全球第四大常见癌症,其死亡率位居各类癌症死亡率第二。由于消化道疾病一般没有感觉,早期很难被发现;一旦被检查出来,一般都到了中晚期。手术、化疗、放疗,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而且复发或转移的几率很高,导致胃癌的5年生存率很低。由此可见,体检筛查对于胃癌早发现早治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廖专指出,中国每年应查胃镜的人至少有1亿,而目前仅有约20%的人接受了胃镜检查。传统胃镜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检查过程比较痛苦,且有交叉感染和并发症风险,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安翰磁控胶囊内镜系统在张江示范区的问世,给消化道疾病筛查带来了新的体验。该系统集世界先进的光电、磁控、微电子、图像技术于一身,拥有磁场精确控制及光电成像等40余件国内外专利,实现了无痛、无伤、无交叉感染的胃镜检查。
无需麻醉、无需插管,只需随水吞服一颗“有眼有脚”的胶囊机器人,就可以对整个胃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小机器人进入人体后来去自如,几千张清晰的照片被实时传输并存储至体外设备中,可供医生随时调取查看。检查完毕,胶囊会随胃肠道里的食物残渣被一起排出体外。整个检查过程完全无痛、无创、无交叉感染风险,并且可以360度无死角观察胃内情况。胶囊内镜机器人的“磁场主动控制技术”使之在胃肠道中不会“随波逐流”,完全受医生控制,并可任意调整姿态和角度,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
无论是胃病患者,还是普通体检人群都可以选择胶囊胃镜进行轻松、舒适又准确的胃部检查。老年人、儿童、心血管支架术后病人、门脉高压患者等传统电子胃镜相对禁忌人群,尤其适合进行胶囊胃镜检查。
据了解,安翰胶囊胃镜机器人临床研究成果论文《磁控胶囊内镜与电子胃镜诊断胃疾病的准确性比较》 发表于权威医学杂志《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使这种机器人获得了国际消化学界的高度认可。它在市场推广上也走出了国门,已获得欧盟认证,将进入包括德国、英国等在内的海外市场。目前,安翰胶囊胃镜已应用于全国400余家医院及体检中心。随着进一步推广普及,胃部检查有望成为常规体检项目,告别国人“不愿查胃、不敢查胃”的历史。
安翰公司董事长吉朋松表示,胶囊胃镜全新的检查手段、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远程化的云端会诊机制,将为大数据采集研究和胃疾病治疗提供保障。依托胶囊胃镜机器人技术实力和云平台的建立,安翰公司在三个方面积极尝试,探索出一种“互联网+”新医疗模式。
一是高科技推动医疗资源重组。通过安翰打造的云平台,传统公立医院和民营体检机构达成合作——公立医院基于国民胃健康大数据进行更广范围的数据研究,造福大众; 民营体检机构从平台获取医院医疗资源的支持。三方伸出医疗资源整合重组的触角,为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开辟一条探索之路。
二是支持二三线城市的远程诊疗模式。安翰公司整合自有医疗资源,建立“云阅片系统”,实现了远程阅片与诊疗服务模块,并由此开启了“当地检查、异地诊疗”服务新模式,使各大顶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下沉。在云阅片系统上,集聚了各大城市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和内镜中心的千余名专家,使二三线城市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高端医疗资源。
三是开拓电商等多渠道经营。为了使更多人享受到胶囊胃镜机器人的舒适检查,安翰公司在增加医疗及体检机构服务数量的基础上,通过电商等渠道同步开展胶囊胃镜检查服务,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找到身边的检查机构和自己喜欢的阅片专家。安翰还设立了“爱胃基金”,通过基金补贴等方式降低胃部检查价格。
中国干细胞集团
为干细胞治疗共性技术服务
干细胞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及临床医学领域的热点,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人类多种重大和疑难性疾病的治疗燃起了希望。中国干细胞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干细胞产业的知名企业,致力于各种来源的干细胞储存、研发和临床应用。为响应国务院与上海市政府号召,集团拟在张江高新区嘉定园筹建干细胞精准医疗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采取政府引导投入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针,面向社会开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干细胞库,为干细胞技术及相关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实验、鉴定、干细胞相关的药物筛选和基因检测等专业服务。
在过去12年里,中国干细胞集团在上海、重庆、陕西、江苏、海南、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共库库存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2%,全球华人患者在集团干细胞库的配型成功率已达到100%,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质控标准最高的干细胞库之一;已向全国各地超过2200名血液病患者提供了移植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是国内临床移植数量最多的干细胞专业机构。患者移植后两年的存活率达到82.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集团先后聘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中国血小板之父”阮长耿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陈赛娟院士、中华医学会学业分会名誉主席陆道培院士为首席科学家; 技术团队吸纳百余名血液病领域的专家教授,在脐带血的采集、运输、制备、检测、储存、临床移植等核心技术上拥有数十件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重点新产品。旗下各实验室均依照GLP标准设计建造,仪器设备采购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际一线品牌。
集团首创的“存捐互利”模式,将自体存储的干细胞转换为可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临床移植用干细胞资源,解决了血液病患者临床移植配型难的困境。该模式得到了国际知名科学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的报道,已在日本、欧盟获得专利。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有4—6人患有白血病,存量患者约400万人,每年新增约4万人,其中40%是儿童。过去,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技术,但由于其配型成功率低、费用高昂、配型成功后到实施移植间隔时间长等问题,有相当多的患者最终等不到移植即病逝。近10年来,医学界研究通过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技术目前已日臻成熟。相比传统的骨髓移植,脐带血来源丰富,费用低廉,供者无风险和痛苦,且查询手续简单,一旦相合就可立即取用。研究发现,脐带血移植对HLA配型要求低,排斥反应少而轻,无关供者配合机率约为骨髓库的50—100倍。因此,脐带血库作为骨髓库的有益补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干细胞在使用前的长期保存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复苏后细胞活性低等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推广。如何长期、安全地保存干细胞,保证其复苏后仍有高活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中国干细胞集团的研发课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在-196℃环境下高活性、低风险的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专门研发了适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深低温冷冻的配方保护液,能有效地防止冷冻过程中细胞内液冰晶形成、渗透压改变、细胞结构紊乱等导致干细胞的损伤;专门设计了最符合干细胞生物活性的降温曲线及其控制程序,通过程序精确的实现了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降温梯度的控制,配合配方冻存保护液,复苏后的细胞活率相对于技术研发前可提高20%以上;作为国内首家全规模将气相液氮深低温冻存技术应用于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长期保存的机构,解决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在冻存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风险。
目前,集团干细胞库中冻存5年后的造血干细胞,细胞回收率为87.8%,细胞活率为85.7%,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显著提高了血液病患者的移植成功率。该成果荣获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未来,集团建设的干细胞精准医疗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将利用已有的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网络,吸引国外干细胞领域可进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技术在此平台实施,推动国内干细胞技术从基础到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宝藤生物医药
为精准医学提供大数据平台
位于张江药谷的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医学大数据、精准医疗和精准健康管理的企业。在国药控股等投资者的支持下,宝藤已经与国内三甲医院签约建成了93个分子医学诊断中心,在谈的还有100多个。通过构建全球最大的院内实验室网络,收集单一疾病的最大数据集,宝藤将为中国版精准医学计划提供“制胜武器”。
宝藤董事长楼敬伟介绍:“随着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种组学技术的研究发展,科学界已经有能力为大多数病人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精准医学’概念。”过去8年里,公司一直致力于收集到足够多的患者基因与临床表型数据,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以找出其间的关联性,为下一名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决策依据。
“现有与三甲医院合建的分子医学诊断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后,宝藤将拥有全球最大的院内实验室网络,为数据收集提供可靠来源,”楼敬伟说。毫无疑问,医疗大数据是金矿,而要挖掘这些金矿,必须请到掌握尖端技术的“矿工”。早在2013年,宝藤就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了复旦张江临床基因组学联合研究中心,由复旦大学药物基因组中心主任、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石乐明教授领衔。2014年,宝藤又成为“张江国家创新示范区医学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承担方之一,晋级为精准医学领域的国家队。
在服务医院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过程中,宝藤积累了庞大的针对单个疾病的数据集。如食管癌这一高发病例,目前的在库患者数达到50.7万例,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超过1000例,这是全球最大的针对食管癌的数据集。此外,在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肝癌等领域,宝藤拥有的数据均居全球前列。
从精准医学的需求看,医疗大数据前景无限。但另一方面,医疗大数据对隐私保护的要求很高。对此,楼敬伟表示,宝藤采集的所有患者的数据,在纳入数据库时首先会进行脱敏处理,把患者的社会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系号码等全部清洗掉,留下来的只是基因组信息、疾病信息和用药信息等,相当于把一个社会人转变成生物人,以避免对个人隐私造成影响。
正因为独树一帜的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近年来,宝藤受到许多投资者的关注,B轮融资额达到3.8亿元,并在今年顺利登陆新三板、入围创新层。在过去8年精心布局的基础上,宝藤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楼敬伟表示,尽管在亚洲人群中,基因检测乃至“修补”之路还很长,许多癌症大数据的研究仍在宝藤的实验室而未能落地临床,但他们将持续致力于推动中国版精准医疗的发展。“我们和美国同行交流时,他们对中国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感到震惊。这样的案例,未来3—5年内在张江会成为常态。在各方支持下,宝藤完全可以建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为精准医学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5.12.2016 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