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将启动快速化改建 让科学装置尽快落地

09.03.2017  10:08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张江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上海还在积极跟踪中央的部署,主动对接,争取让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尽快在张江落地。
  大科学装置是张江科学中心的支柱,但在中国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顾问顾逸东代表看来,科学中心仅仅有科学设施这一“骨架”还不够,在大科学装置四周构建四通发达、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包括一系列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让科学装置的成果尽快落地,这才是科学中心的“血肉”,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一环。
  “大科学装置是一座科研高地,代表国家在最前沿的科学领域进行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但不管科学装置有多么高大上,究其根本,它们还是科研工具。我们除了建设这些硬件设施外,还要考虑如何好好利用这些装置,如何围绕特定产业进行布局,并与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对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顾逸东说,大科学装置不能“曲高和寡”,要让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科技企业一起参与进来,使创新网络成为国家科学中心的放大器和倍增器。
  顾逸东以空间技术为例,“前不久,俄罗斯利用空间站技术,发现了可以有效抗癌的蛋白质晶体,这一新发现就是由地面研发人员提出,最终在太空中实现科学验证,最后回到地面,由相关制药企业投入到产业开发中去。这种天地联动的模式,使得太空科学装置与地面不同学科的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开创了融合创新之路。”顾逸东说,国家之所以将科学中心放到上海,是因为上海科研力量雄厚,科技基础好,科创企业众多,张江科学中心应该发挥这样的优势,在交叉创新中,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科学中心的创新网络要想顺畅流动起来,各类科研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坚持高端定位、开放共享,而不能变成某个单位的“后花园”。“传统科研单位都有各自的条线和行业属性,在张江科学中心内,要想办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围墙’,让人员、资金、项目流动起来,在交叉互动中,激发创新的火花。”顾逸东同时建议,张江除了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外,还要有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后者要拥有对外组织协同能力,从而使平台走出科研大院,在对应的产业链上”开花结果“。(作者:王志彦)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