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梦思当道老弄堂日渐消失 棕绷床手艺人无奈将告老还乡
图片说明:几年前,记者曾在东台路记录过周万德和方殿发的工作过程。
席梦思没流行前,在江南地区姑娘们的嫁妆中,棕绷床必不可少,特别是夏天,睡着透气又凉快。那时,弄堂里也经常游走着会做棕绷床的手艺人,他们挎着大布袋,边走边拉着悠长的调子吆喝。
如今,随着大量弄堂的消失,棕绷床逐渐远去,手艺人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少。昨日,在东台路做了50多年的老手艺人周万德和方殿发说,做了一辈子棕绷床,老了快做不动了,等到东台路拆掉后,他们就“退休”回乡。
床上有一千多根棕绳
在东台路,提到周万德和方殿发,文物摊贩们都很熟悉。以前,东台路上就有各种手艺人开的店,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这家棕绷店是其中之一。果然,走到东台路自忠路路口,记者就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周万德和方殿发。
尽管年龄都已经超过75岁,但他们还是站着干活。正在做的是一张六尺宽的棕绷床。夏天马上就要到了,这是一年之中的生意旺季,来做棕绷床的人也多了起来。
制作棕绷床纯粹是一门手工活。每10根小棕绳合成一大股,然后将其穿到床架子四周凿好的圆孔里,再用与织布类似的方法进行编织,会用上钩针、长锉、拉钩、剪刀等简易工具。只不过,织布可以用织布机,而棕绷床上的绳子全是人工拉上去的。周万德说,一张做好的棕绷床上面有一千多根棕绳,绳子的重量就有10斤。
记者观察发现,一张棕绷床要编三层:最底下是一层经纬线,编好后每个方孔长宽在1至1.5厘米左右,中间一层是单向编织的条纹图案,最上面一层又是经纬线,这次编得更加细密,两股棕绳编成的小孔,大小缩至3毫米左右。
每编一层,方殿发都会将棕绳打湿。他解释说,绳子湿了会发胀,这样编织起来就可以拉得更紧,床也更有弹性。为了将棕绳固定,要在床架四周的圆孔里钉入杉木。床编好后防止棕网下垂,床下还需垫上一根半月形的木头支架。
好的棕绷床可用50年
“一张质量好的棕绷床用50年没有问题。”周万德说,包括用材讲究,棕绳要产自四川;床架子上的木材也要好。最重要的是师傅的手艺。他解释说,整个棕绷床的制作过程,最难的并非是编织,而是做床架子。好的床架子,在没有上棕绳时,四边床沿是有5毫米的倾斜,而这细微的倾斜,是靠一根一根棕绳系上去后,师傅一点点用力将绳子拉直后,逐渐“掰”过来的,“最后床编好后,床沿和棕绷就完全是平的了”。
“床架子重的有70-80斤,轻的也要40-50斤。年轻的时候搬起来还没事,年纪大了就吃力了。”周万德告诉记者,由于长期编织棕绳,他的双手已经变得很粗糙,因为用力的缘故,十个关节尤其显得粗大。不过,尽管耗费了不少心血和精力,一张棕绷床的价格却并不算贵,六尺宽床3500元,四尺宽床2700元。
“做一张床大概需要4天时间。我给他们算了笔账,一名棕绷师傅假设每天劳动,从20岁干到70岁,一辈子也只能做4000多张棕绷床。”在路口,每天都有一些周边小区的退休爷叔围在周万德和方殿发身边看他们编床,几十年来,这已成为东台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棕绷床曾是必备的嫁妆
周万德的手艺是跟爷爷学的。上世纪30年代,他的伯父就在如今的济南路上开了一家棕绷店,“那时上海滩上有二三百家棕绷店,江西丰城来的最多,被称作‘西帮’,江苏海门那边也有,叫‘苏帮’,另外还有上海本地人开的棕绷店,叫‘本帮’。”十多岁的时候,周万德从学徒做起,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棕绷艺人。随后,又和方殿发一起搭档,他们在上海已经做了50多年棕绷床。
周万德说,当时棕绷床都是有钱人才买的。一张做工考究的棕绷床,更是江浙地区富裕人家的体面嫁妆,寄托着对女儿未来婚姻生活的憧憬。解放后开始实行公有制改革,一部分棕绷床艺人被招进工厂,另外一部分则走街串巷做小本买卖。
家传三代的手艺不再下传
周万德也告诉记者,来做床的都是老年人,他们一是已经养成睡眠习惯,另外腰椎不好,与柔软的席梦思相比,还是睡棕绷床更利于身体健康。另外,还有是部分感到新奇好玩的外国人,“几乎没有年轻人来订床”。
不仅如此,周万德家传了三代的棕绷手艺,到他这里就失传,“年轻时培养了些徒弟,但学成后就单干了,后来生意不好,老早就改做别的生意。”而他也坚决不让自己的儿子学这一行,“儿子小时在一旁看,我就给他说,如果这些做法印在脑子里了,这辈子就没出息了。”令周万德欣慰的是,孩子后来果然如他愿学习很好,如今在江西做大学老师。老方的两个孩子读书也争气,儿子读到了博士,女儿成了英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