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药学院党委:创新引领,党建先行,争创一流学科[图]
——交大最年轻、发展速度最快的学院之一。2001年获批药学本科招生资格,2005年获药学和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在药学学科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前十。
——在上海交大最先引进了一批具备国际化背景的师资力量。2008年之前,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课题组组长人数超过90%,2008年之后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
——在国内药学院中最先建立了体现国际前沿水平的药物研发体系,建立了完整的药学科研体系。学院分别设立“靶点发现和新药筛选中心”,“生物技术药物输送中心”,“细胞工程和抗体药物中心”和“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四大研究中心,致力于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
药学院筹建于2000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共建。相比其他院系,药学院是较为年轻的学院,建院十四年来,学院师生在“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信念的指引下,以建设世界一流药学院为奋斗目标,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本科教育为本,以学术科研为基,在教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药学院党委始终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凝聚学院文化为工作重点,围绕核心抓党建,依托党建促发展,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营造了药学院团结一致,勇于争先的氛围。
凝心聚力,稳步发展,学院改革与创新并举
人才是学院发展不竭的动力,只有汇聚一流的人才,才会产出一流的成果。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建院之初,大力引进了一批海外优秀人才,是全校海外人员占比最高的学院之一,现有在编教师及研究人员78人,共有23个课题组,其中教授、研究员1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98%,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占26.9%,具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的教师占76.2%,学院有中组部“千人计划”3名、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NSFC杰青1名、优青1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6名、讲席教授2名、特聘教授1名、特别研究员2名。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学院党委注重制度建设,定期召开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听取意见,党政联席会民主决策,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党委的领导下,药学院的科研创新水平得到迅速提升。近四年来学院科研经费总计超过一亿元,并在一些新兴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韩伟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杂志《Blood》上发表“趋化因子CXCL9重组蛋白和抗体药物防治肿瘤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副作用的研究”的文章,该成果同时获得2012年度“上海药学科技奖”二等奖,并于近期完成临床前研究。王永祥教授团队在传统天然药物中发现了新型镇痛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原创性的研究。金拓教授团队针对糖尿病治疗,自主研发了相转变微针非注射给药方法,解决了国际上的一大难题。徐宇虹教授团队的重大科研项目“863”课题“靶向可控基因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在靶向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郭圣荣教授团队“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发和应用”解决了该领域困扰多年的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李绍顺教授团队研发抗肿瘤药物紫草素
李绍顺教授团队基于植物抗癌药紫草素,自主开发了几十个衍生物,有望找到高效、低毒的抗癌新药。周虎臣研究员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基于细胞凋亡和小G蛋白的新型化合物并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PNA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成果。2010年来,ESI全球学科排名药理学与毒理学跻身前1%行列,2013年进入世界第148位。其间曾因国际论文被引总频次增长速度居全球之冠而荣登ESI“Rising Star”榜,成为全校进入世界前200名为数不多的学科之一。2012年,药学获批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教育部学科评估药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10名。
无私奉献,党建先行,打造模范先锋新旗帜
学院党委一直关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发掘身边的正能量。学院党委始终引领“教学改革、科技攻关、管理创新”等工作。在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载体,探索活动模式,创建党建工作网站,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支部建设。药学院党委下辖16个学生党支部,3个教工党支部,共有党员187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党员,先后获得校优秀基层党支部、校示范党支部、“主题组织生活”一等奖、党建课题理论研究二等奖等奖项,多名党员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
通过党建促进人才培养,学院分子药剂学科团队党支部自2010年以来,每月有一名学生前往贵州国宝小学支教,目前已坚持四年,该支部于2011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示范党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以“传播低碳理念、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关注建设“低碳校园”的小行动,思考交大参与国家低碳发展的“大文章”》获得主题组织生活一等奖,支部获评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药学院举办“医工结合”青年学术沙龙
通过党建促进科研合作和交流,2014年,药学院举办了以“医药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医工结合”青年学术沙龙活动,该活动有十几所院系和医院的80多名青年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参与,拓展了医工(理)交流结合的平台,推进医工(理)交叉基金的项目合作。
学院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理想信念,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坚持“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依托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活动,培养品德高尚、诚实守信、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交大人。
聚力科研,服务社会,创国际一流科研成果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以培养药学精英、推动科学进步、贡献服务社会为使命,积极为师生营造优良的科研环境,鼓励探索,充分发挥各课题组优势和潜能,在科学发现和成果应用方面勇攀高峰。
为支撑高水平科研工作,提高承担大项目的能力,药学院利用“985”三期建设的机会,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团队建设以中心为模式,整合各课题组的力量,形成协同作用,使得学院在科研方面频出硕果。
药学院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
2014年,完成教育部“细胞工程与抗体药物工程中心”的验收工作,与教育部、云南省及国内其他院校合作,牵头组建“滇西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筹)。“十一五”期间,学院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建设,单独负责“生物药物制剂”平台建设,建成国家中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中药基因组学”三级实验室。
在产学研方面,与浙江医药集团联合成立新药研发中心,与西双版纳州合作成立傣医药研究中心,并获得十一五“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计划产业孵化基地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应用。科研经费从建院之初的162万增长到2012年2433万,其中2010年科研经费多达4220万,据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院人均科研经费数在参评的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2。
李绍顺教授团队发现了紫草素衍生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合成了300多个紫草素类似物,共获发明专利授权10项,申报PCT专利1项,用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中药紫草到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化合物紫草肟(DMSKO)的研究,紫草素衍生物-紫草肟(DMSKO)也有望成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药。
王永祥教授团队对藏药独一味镇痛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其研究成果近日以“Lamiophlomis rotate, an orally available Tibetan herbal painkiller, specially reduces pain hypersensitivity states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spinal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s”为题在国际麻醉学权威杂志《Anesthesiology》上发表,独一味镇痛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为转化医学增添了新内容,为独一味等中草药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药理学基础,也对中药现代化研究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创新驱动,质量为重,凸显学院国际化特色
“教授治学,国际化培养”是药学院自建院以来所形成的特色,学院开展各项教学与科研改革,目的就是为了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来学院工作,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在夯实学院教研质量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化,同时也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取百家之长。
学院有海归高层次人才12 名,先后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任职3人次,国际期刊担任编委9人次,形成学院独有的科研竞争力。在教改和国际化推进中,学院党委实行民主管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负责,明确职责并予以各科研单位配套资源支持,激发了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潜在动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成果日新月异。
药学院在美国SANTA CLARA大学举办第二期国际暑期学校
学院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1所大学与研究院开展了访问和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Santa Clara大学达成了联合举办药学国际暑期学校的协议;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夏威夷大学等所属药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的探讨。
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Roger D. Kornberg受聘交大名誉教授
学院在招生上制定了进一步增加留学生招生和培养的计划,进一步开展PSDD项目。2013年,学院举办主题为“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研究”的第一届“药学国际暑期学校”,来自美国、英国、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和国内其他高校的32名研究生参加。2014年,第二届“药学国际暑期学校”将地点放在美国SANTA CLARA大学举行。自2011年以来,药学院举办帕米尔药学讲坛,邀请药学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在第二届帕米尔药学讲坛中,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Roger D. Kornberg来校为师生作报告,并受聘交大名誉教授。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药剂学》2门全英语课程通过学校验收;李大伟教授主讲的《分子细胞生物学》获2013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立项;彭崇胜副教授主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被列为交大首批2门MOOCS课程正式上线,入选2013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2014年李绍顺教授的《药物化学(双语)》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
在硕博士生培养方面,学院高标准严要求,实行博士学位论文海外评审制度,已累计有31份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海外评审,今年所有毕业的博士的学位论文实现了100%海外评审,并有2位博士生答辩邀请了海外专家参加。
药学院建院十几年来,始终以创新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学院党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将不断提升组织建设水平,推进药学学科的科学发展,促进学院和谐,服务基层师生,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药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