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问责机制”今年落户闵行 百姓投诉可查进度

10.02.2015  09:17

  据《劳动报》报道,市民在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或投诉时或许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抛出的硬币好像投到一个无底洞里,完全没了声息。到底能不能解决?什么时候有回应?一概不清楚。不过,在闵行区,今年这样的情况将随着“完善治庸问责机制”的落实而得到有效改善。据悉,这也是该区响应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而进行的一次改革。红灯超时案件定期通报

  达摩克利斯之剑,或称“悬顶之剑”,源自古希腊传说:迪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意指令人处于一种危机状态,或随时有危机意识,心中敲起警钟等。如今,这个典故被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中心主任裘建华时刻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达摩剑不能仅仅悬在头顶,适当时候也该落下来。

  对不少老百姓而言,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向政府部门反映或是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常常没了下文,其中不乏一些人为因素所致。

  从今年开始,区里深化的“大联动”体制机制建设就成了裘建华口中这把“悬顶之剑”。其中,“完善治庸问责机制”一项更是位于剑锋之地。但凡前来反映问题的老百姓都会获得一个单一流水号,24小时后,老百姓就可以根据流水号知道自己的案件处理到哪一步,到了哪个部门,到底能不能办。这一制度“倒逼”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切实服务,以实现各个层级、环节责任人与具体案件的责任捆绑,建立红灯超时案件定期通报、完善催办督办制度。

   问责支部书记非个例

  目前,该举措率先在江川和七宝两个街镇试点。不久前,江川街道辖区内的一名支部书记因为问题解决不得力被问责。“街道领导启动了相应程序,对当事人进行了诫勉谈话,”裘建华告诉记者。他透露,像这样被问责的支部书记在先行试点的街道里并非个例。

  现在,凡属部门法定职责,因红灯超时、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工作延误等履职不到位,经催办督办仍逾期未改正的,依照问责办法,由监察部门实施效能监察,进行问责。截至一月,仅七宝镇居村委就自行处置四违案件96件,相当于去年1—9月自行处置四违案件的总和。裘建华表示,这一模式有望推广至闵行523个村居党组织中。

   让优秀干部“往下走

  除了守土有责之外,闵行也在留人、育人方面进行了改革。

  闵行区现有130个村组织,如果把每一个村看作是一个班级,那么村支书就是班长。目前,其正在推进“班长工程”,把村居组织书记纳入正科实职管理,让更优秀、更合适的人来做“班长”。在年底换届后,原来镇里的党群办主任、财政所所长、妇联主席等都到村里或者居民区里当起了书记。

  吴泾镇共和村党支部书记陈军徕就是其中一位,她原先是吴泾镇妇联主席。尽管角色转变有点大,但有着多年与村民打交道的经验,陈军徕在这个新岗位上干得不亦乐乎。半年前第一次到东阳生产队时,村民们便跟她反映茶水炉烧起来影响环境的问题,她立马反馈到镇人大等部门,很快12个茶水炉得到集中整治。

  记者了解到,这次已有60多位科级机关干部转岗当村书记。作为辖区社会管理第一责任人,他们要担负起前段管理积极防御、巡查发现、宣传劝阻、快速处置、及时报告、巩固成效6项职责和13类任务,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目的是把最优秀青年干部选派到村居一线,解决基层留不住年轻人的尴尬现状。”闵行区组织部副部长王清表示,与传统“从下往上”的干部流动模式不同,闵行实行“从上往下”的干部流动方式,让优秀干部“往下走”。

  王清还表示,将村支书纳入正科实职并不等于为现有村干部“纳编”。闵行区将结合村居干部换届等机会拓宽村干部队伍用人渠道,把村党组织书记纳入正科实职岗位管理,加大从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干部中选派担任村居党组织书记的力度,并接受村民检验。通过3—5年努力,基本实现全区村支书配置编制,形成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合理配备、结构优化的村支书队伍。

  此外,闵行区委办副主任袁家华表示:“经济发展指标将不再列入干部考核依据,明确村居干部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考核权重将不得低于50%,保证他们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服务民生、社会管理和党建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