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座谈会与会者认同文艺工作者应在生活中践行真善美
“走进这个大厅,看到大屏幕上的主题‘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社会正气’和签名板上那么多艺术家、前辈老师的名字,顿时感到一股无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无论这个社会如何日新月异地发展,但有些处世的准则是不会变的,像烙印一样刻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最深处,那就是——做好人,行好事。”昨天下午,来自本市文艺界的艺术家、作家代表济济一堂,围绕近期少数知名文艺工作者无视社会公德,触犯国家法律、行为失范的现象展开座谈。与会者一致认为,丑与恶绝非文艺界的主流,表现生活真善美是文艺作品的追求,而在生活中践行真善美更应是文艺工作者的自我要求。新近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青年作家滕肖澜说:“我们也许无法成为完美的人,但至少必须是个正直的人;我们无法每件事都尽善尽美,但最起码要做到问心无愧;我们也许无法留下传世之作,但我们应该努力为弘扬真善美做出贡献,做好人,行好事,写好文。”
抵制诱惑,珍惜艺术生命
“所谓‘艺术家就要随性自由、无拘无束搞创作’是一种误区,艺术家之所以能成‘家’,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所呈现出的作品才是有力量的,如果在生活中做不到足够真实,面对观众会如何虚伪?”上海歌舞团舞蹈首席朱洁静说,社会确实存在很多诱惑和所谓灰色地带,文艺工作者要做纯粹的艺术,有灵魂的人,文艺工作者面向大众,敞开式的工作环境和形式,更要求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大众负责。
“在这个时间点举行这样一个座谈会对我们年轻演员尤其意义重大”,上海歌剧院青年歌唱家韩蓬说,“社会对于年轻演员的诱惑是形形色色的,尤其面对前辈所取得的成功,有人便想走捷径,走歪路。真正的捷径只能是舞台上兢兢业业地展现真实水平,生活中踏踏实实做人,传播正能量。”
上海昆剧团青年老生袁国良说,文艺工作者来源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艺是取得事业成功之根,有德无艺不行,有艺无德不立,青年文艺工作者面对歪风邪气更要自觉抵制,敢于说“不”。
用作品说话,用艺术普法
“八年来,我跟踪了无数‘瘾君子’和他们的家庭,听到、看到太多最真实的案例,很多人染毒的根源就是五个字‘无知者无畏’”,广播电台主持人梦晓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常设禁毒节目《戒毒先锋》,社会大众对毒品普遍的认知不足让她忧急,“吸大麻为什么就不行?文艺界近来一些案例曝光后,很多年轻人还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新闻工作者,要用事实说话,作为文艺工作者要用作品的呈现,让社会大众了解毒品的危害。”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不少明星涉毒、染毒,令人震惊。“沪剧院排过一部戏《心有泪千行》,就是讲毒品的危害,几年来已经演了数百场,下个月还有10多场演出。用艺术形式教育大众远离毒品是有效果的,这台戏我们保留至今、常演常新。”上海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董德平说,文艺工作者在舞台上的角色可以有正面、反面、三教九流,但在社会舞台只能扮演正面角色,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清清白白做人。
自我约束,价值观是核心
上海中国画院画家庞飞认为,文艺界某些圈子的评价标准与大社会评价标准发生严重异化,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模糊造成小圈子评判标准的恶化和道德沦丧,在某些圈子里,吸毒甚至成为流行的相互亲近的手段,某些文艺工作者对大我的漠视造成了小我的迷失,而社会文化的多元宽容使得社会道德压力相对稀薄,“如今,我们提出‘中国梦’就是整合社会凝聚力的一个信号,社会风气正在向好处转变;进入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阶段,也是文艺工作者发挥才能的好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更应把个人事业融入民族复兴的事业洪流中,把个人创作融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流中,把个人生活融入人民火热的生活中去。”
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秘书长范林元说,对于已经发生的案例,上海文艺界要引以为戒、引起反思,制定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进行自律和他律,刻不容缓。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一旦染毒,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文艺工作者要终身向着真善美,向着光明、美德攀登,只有攀登,才不会堕落。”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