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法师的上马情缘:21年我的爱融在赛道每一米
云岭东路235号,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装备领取地。参赛服一件件少去,测试芯片的声音渐渐稀疏,77岁的老唐轻轻踱着脚步,总算喝上了一口水。
今晨,3.8万名跑者快乐奔跑的同时,老唐和他的团队又将迎来至少9个小时的坚守。从1996年首届上马到今天,全程服务于上马的裁判、工作人员仅剩下3人,77岁的唐林法就是其中之一。
开跑之前,这位从未接受过采访的老法师,面对本报记者,独家讲述了他与上马的梦幻情缘。
100米100米地人工丈量 一晚上才能测完42公里赛道
42.195公里,从外滩到上海体育场,全程马拉松从上海中心城区穿过,凝聚城市经典景观,尽情展现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最美风景线。
最近几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路线相对固定,是吸引国内外好手争相参赛的原因之一。老唐对记者介绍说,上马固定为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之后,至今年为止举办了21届,但在此之前,实际上已经举办过十多年的马拉松赛事。
“嘉定、青浦这些地方都去过。”唐林法说,如何测量42.195公里的全马赛道,在过去要求相当高,“那个时候,不允许用自行车,不允许用汽车,只能是手工丈量。”
马拉松的赛道一般都会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不可能在白天进行测量,往往选择夜晚,在车辆相对稀少、人员也不是很多的时候进行。
“最早就是拉一根绳子,100米、100米地进行,100米在什么地方,1公里在什么地方,都要记录下来。”他回忆称,一般是晚上9点钟开始测量,量完基本上天已大亮,每小时的前进距离仅为4公里。
唐林法说,国际上后来发明了自行车丈量法,一般也是缓速前行,或者干脆是推着前进,同时要携带一个琼斯测量器,具体的测量大致可分为:测前校表、测量画线、测后校表三个步骤。
在整个丈量过程中,丈量员不仅要将起终做标记,还要从5公里开始每5公里下车做一次标记,还将在中间测定饮料区、用水区等位置。而当42.195公里赛程测量完成之后,丈量员还将进行一次校表,以便让测量更加精确。
既然是人工测量,就难免有误差,唐林法表示,上马是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赛道精准就是原因之一,“国际田联在规则上允许有误差,但误差只能是正误差,不能是负误差,换句话说,我们测量出来的比赛路程如果有误差,只可能比42.195公里更长,而绝对不会比它短。”
芯片出来之前手工计时 一次性盯紧20个号码簿
近些年,唐林法从裁判的工作岗位上退下,专心于幕后工作,主要负责号码簿、比赛装备的分发、存取。
赛前3天,3.8万名选手陆续领取比赛装备,是老唐最为忙碌的时间段。坐在偏于一隅的服务台,老唐戴着老花眼镜,总是在低头核对芯片、号码簿等细节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跑者亲切呼喊着“唐老师、唐老师”,“有事找老唐”,是很多上海跑友的惯性使然。
唐林法说,选手领取装备时,遇到最头疼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号码簿错了,二是芯片没反应,“号码簿错误,一是志愿者是新手,可能就核对了4位数,忘记了核对第5位。另外则可能是装错,或者是印错了。”
一旦选手在这两个方面出错,必须是老唐亲自进行解决。他表示,如果是真的发放错误,能改正或者调换的,肯定是第一时间调换过来,但如果说号码已经被领走了,就需要在备用的号码簿中,为选手重新配备一个号码。
一旦号码错误,很可能就会牵涉到选手的芯片。领取装备之后,很多跑友会第一时间测试芯片,检查芯片数据是否运转正常,与自己的号码簿是否匹配,以决定是否更换芯片,或者调整号码。
在“滴滴滴”的芯片测试声中,老唐感慨,随着科技发达,马拉松赛真是方便了很多,“芯片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前些年,马拉松赛只能是人工计时,人工计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拿着秒表,而是要去盯着号码簿,因为计时器很早就有连续计时功能。”
这位老法师说,他以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终点记录号码,“一般来说,裁判分成5个小组,或者10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记录20个人,记好之后再去盯后面的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