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好好:结缘32年成为一生热爱,她说昆曲发展与时代共振
人物小传:
谷好好,1973年9月出生,浙江温州人。从13岁独自一人坐火车来到上海后,谷好好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其一生的热爱。
2001年,谷好好成为上海昆剧团第一个举办个人专场的青年演员,之后又收获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等诸多奖项。2013年,谷好好出任上海昆剧团团长。
作为上海六家戏曲院团及三家剧场的当家人,她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领上海昆剧团频登海外一流艺术节、顶级剧院,在国际舞台唱响中国声音。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而我所在的上海昆剧团也是在1978年正式独立建团,如今也走过第40个年头。
在上海这座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也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与时代共振,成为传统文化迎来大好时光的典型样本。亲历其中的我,感到幸运和骄傲。
图片说明:上世纪80年代,练功房里的谷好好(红衣)
我和昆曲已经结缘32年了。还记得1986年的炎炎盛夏,13岁的我独自一人坐了20多小时的汽车来到上海。少年时代的我只知道上海是有漂亮皮鞋和冰激凌的地方,却不曾预料过,我将由上海进入昆曲的世界,成为了一生的热爱。
学戏是件苦差事,多少个严寒酷暑、无数的汗水和泪水,那些勤勉的日子直到今天仍然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特别是选择了“武旦”这个行当,一路走来格外艰辛,也在我的身体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伤痕烙印。
1993年,我进入上海昆剧团工作,那时正值全民经商的高潮,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陡然陷入了空前的冷清。面对台下观众比台上演员少的尴尬,我也曾迷惘、彷徨。但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坚持,以及对昆曲发自肺腑的爱,深深感染了我。也正是因为对昆曲的爱,让我排除杂念,锚定信心,以更加刻苦扎实的态度投入勤学苦练,不断突破极限。
2001年,我成为了上海昆剧团第一个举办个人专场的青年演员,开始逐步形成个人艺术风格,随后我又收获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等诸多国内外奖项,从而标志着我艺术生涯上日趋成熟。
昆曲之于我,如果说80年代是生存,90年代是生活,那现在就是生命。
2013年在个人艺术最辉煌的时候,我正式出任转型关键时期的上海昆剧团团长。从艺术家逐渐转为舞台幕后,难免心中有万万不舍,但共产党员的责任在呼唤,我义不容辞。新时代下的昆曲,只有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演员、打造更多优秀剧目、培育更多的"昆虫",才能完成昆曲的凤凰涅槃,改变"非遗"的命运。
改革,上海昆剧团一直在路上。2015年在上海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团一策"背景下,提出"学馆制",让以"昆五班"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演员用三年时间传承100出传统折子戏。而亲传技艺的,正是1949年后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演员"昆大班"老艺术家。目前全国活跃的国宝级昆曲艺术家,三分之二都在上海。"五班三代"的大家庭让昆曲艺术薪火相传。
2016年时值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在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昆剧团一口气推出《临川四梦》四台大戏,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将汤翁四部作品完整搬上舞台的文艺院团。48场世界巡演盛况空前,所到之处均反响强烈,创下观众人数、票房等一系列历史新高。2017年我们又推出造全本《长生殿》巡演,再次火爆。优秀剧目打开了市场、增加了影响力、唱响了上海的声音,也让传统文化愈加自信。我们看到了昆曲最美好的时代。
开放,上海昆剧团也一直在路上。40年来,上海昆剧团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弘扬者,演出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北美,屡次在重要外交场合演出昆剧,展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近几年,上海昆剧团更是频频登上海外一流艺术节、顶级剧院的舞台,海外"昆虫"为一睹昆曲风采,演出前排几个小时长队。这样的画面让我和我的团队振奋激动,立志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自信唱响中国声音。
图片说明:谷好好在昆剧《扈家庄》饰扈三娘
如今,作为六家戏曲院团及三家剧场的当家人,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我深感骄傲,人生难得几回搏,在传统文化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今天,我要用更加辛勤的汗水交上一份完满的答卷。
还记得去年参加中共十九大,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我作为戏曲人,现场感受的那份自豪感和使命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我们戏曲人的一切努力,不只是为了演一部戏、出一个角儿,而是要在点点滴滴间去传承我们的文脉,传播我们的价值,这是支撑我们民族至为可贵的文化宝藏。我们身处文化发展的最好新时代,更是个人奋斗的最好新时代,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采访整理:《文汇报》记者黄启哲)
图片说明:2017年10月,谷好好光荣当选中共十九大代表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