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7项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上海交通大学共有7项成果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另外,参与完成国家科技奖3项(特等奖1项)。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
201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简介 :
1、吸附式制冷的吸附机理、循环构建及热设计理论
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如竹教授等完成,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项目围绕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了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吸附式制冷研究。有关复合吸附剂、回质循环及系统热设计的成果形成了吸附式制冷的系统理论,实现了吸附制冷的高效性和稳定性,促进了制冷学科的发展,王如竹教授本人因此于2013年获得国际制冷界最高学术奖励-J&E Hall Gold Medal。20篇代表性论著SCI他引713次,其中3篇为ESI高引用论文。项目组十余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报告。成果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4篇,并获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成就奖。
2、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彭颖红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属于塑性加工工艺与设备领域,构建了微通道换热器系统设计平台,开发了高效能换热器;开发了承压高、耐磨损、精度高的微通道挤压模具,研制了微通道管辊弯成形工艺与装备;建立了微通道换热器制造生产线和检测平台,显著提高产品合格率。成果在四川长虹、浙江盾安、上海加冷松芝等11家单位应用,对于发展微通道管与换热器先进制造技术,形成我国微通道换热器产业链,推动空调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3、虚拟机运行支撑关键技术与应用
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管海兵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属于并行与分布式系统领域,突破了高效能、高可用、高可信的虚拟机运行支撑关键技术,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单根I/O虚拟化、动态更新和崩溃并行化恢复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支撑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政府部门、大型云计算中心等30余家大型单位的关键业务系统,在600余家数据中心部署应用,引领电信业务云化升级改造走在全球前列,为我国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脑动脉瘤及相关血管无创成像和微创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由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明华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属医学影像学领域。脑动脉瘤是常见病,破裂后病死率高。传统的诊治方法存在着诸多不足,包括常用的插管血管造影(DSA)为有创检查、既有CT血管造影(CTA)和MR血管造影(MRA)敏感性不高、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治愈率低等。项目组从对脑动脉瘤及相关血管无创成像技术的改进和优化、血管内治疗机理研究和材料研制着手,创建了脑动脉瘤无创成像和微创治疗新技术及其应用模式,明显提高了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项目施行3D—TOF—MRA诊断脑动脉瘤患者2538例,神经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患者1536例,先后在国内18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