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百余师生志愿者将入驻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开展志愿服务

13.04.2015  18:43
        4月8日,外语学院召开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以下简称为“两节”)志愿者宣传动员大会,标志着学院“两节”志愿者实践项目正式启动。作为“两节”志愿者指定院校,外语学院是第11年组织师生投入“两节”志愿服务。目前,报名参加今年“两节”志愿服务的师生人数已逾140,其中学生志愿者以12级本科生和14级研究生为主。
        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将于6月8日至21日举行。今年“两节”组委会面向我校外语学院招收近30个志愿服务岗位的专业志愿者,岗位涵盖来宾接待、台本翻译、市场助理、媒体宣传等类别。
        据了解,自2004年师生首次与“两节”“触电”以来,外语学院每年都会为“两节”派出约140名志愿者,学生涵盖英语与日语、本科生与研究生等专业与学历层次。为了使更多学生有实践锻炼机会,学院自2011年开始还将该项志愿者工作纳入教学计划,专门把“两节”志愿服务作为大三本科生的专业实习环节加以开展。
        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林嵘表示,“两节”志愿者现已成为学院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对塑造学院特色形象、培育跨文化视阈下的综合性人才带来积极影响。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工作,为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我、奉献社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会上,应邀参会的上海国际影视节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影视节中心市场部总监杨乐乐向与会学生介绍了“两节”志愿者工作要求,“热情、勤奋、智慧”成为志愿服务的关键词。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志愿者主管朱近针对在线岗位申报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解读,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行政部接待主管王敏结合个人多年外事接待经验给志愿者提供了诸多实用性建议。
        会上,外语学院还安排了1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计宇昊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志愿服务经验。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沈伊娜代表所有即将出征的志愿者,表达了做好“两节”志愿服务的信心与决心。
        据了解,我校外语学院自2004年开始参与“两节”的志愿服务工作,十年专业操守的坚持与团队的携手并进,令外语学院获得了“两节”组委会及各国来宾的高度赞扬,连续多年荣获“两节”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两节”组委会还在2008年授予学院“两节志愿者指定院校”称号,激励着学院继续用责任与奉献实践志愿服务承诺,用青春点亮“两节”星光,用付出收获成长感悟!



附文:外语学院师生十年志愿服务上海电视节国际电影节专题报道
                                                 
                                  “星星”背后  他们用责任与奉献守护星光


  2014年上海电视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两节”)刚刚落幕,星光熠熠的背后,活跃着465名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我校外语学院。无论是承担媒体宣传、来宾注册等工作,还是负责接待各国参展代表团、担当外事翻译,他们用专业的素养、无私的奉献展现了东华师生的卓越风采。据了解,今年已是外语学院为“两节”提供志愿服务的第十个年头,“两节”志愿者不仅成为外语学院,更成为学校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学最终是为了用
              对于英语1102班的本科生孟筱茜来说,这次“两节”志愿服务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在本届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获奖影片《外交秘闻》的观众见面会上担任现场翻译。她是在见面会开始前30分钟才接到这个临时任务,“当时几乎是零准备,在那么正式的场合,还要面对现场那么多媒体的长枪短炮,心里真有些忐忑”,但这份紧张很快就被小孟同学的沉着冷静和专业应对平复下来,现场翻译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小孟说,是在学校大量的实践锻炼给了自己底气。
  在学校,小孟除了认真投入专业学习,还会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模拟联合国等特色语言实践活动。“老师常教导我们,学语言最终是为了自如地应用,这些课内外实践活动让我们在做中学,更在学中用,帮助很大”。
  从2004年开始,外语学院每年都会为“两节”派出约140名志愿者,涵盖英语与日语、本科生与研究生等专业与学历层次。据学院党总支书记林嵘老师介绍,为了让更多学生有锻炼机会,学院自2011年开始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专门把“两节”志愿服务纳入大三本科生的专业实习环节。现在,“两节”志愿者活动已成为外语学院学子重要的实践锻炼平台。
                              言行要对得起“志愿者”三个字
            有人也许会问:“作电影节电视节的志愿者,一定能见到很多明星,跟他们合个影,要个签名吧?”事实却并非如此。外语学院11级辅导员张丹从2009年开始带领学生参加“两节”志愿服务,5年下来的确也见过不少明星大腕,有时甚至跟他们只有1米的距离,但合影和签名却很少。“见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当然也很兴奋,尤其是很多学生还是90后,但我们毕竟是志愿者,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志愿者’这三个字。
  同样的“专业范儿”也体现在英语专业本科生计宇昊同学身上。由于在注册中心提供志愿服务,“两节”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跟各个剧组沟通确定行程。由于许多是外国剧组,遇到紧急情况,为了配合对方的时间,白天忙了一天的他有时甚至晚上11、12点还不得休息,通过邮件、电话等跟对方沟通,及时敲定行程安排。当被问到“工作苦不苦”时,他直言道:“工作确实很累,但大家并不觉得苦,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战斗’,累并快乐着。
  正是在这样专业操守的坚持和团队的携手并进中,外语学院的志愿服务得到了“两节”组委会的高度信任与充分认可。双方一合作就是十年,学生们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彼此的合作却是越来越紧密。我校不仅成为服务“两节”时间最久的上海高校之一,2008年还被“两节”组委会授予志愿者指定院校。外语学院也连续多年获得“两节”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受到团市委的嘉奖。
                                    点滴成长皆是收获
              “常言道‘不懂就问’,然而,这次志愿服务却告诉我不懂的要问,不确定的也要问,切不可臆测”,“接待外宾的任务让我体会到:无论什么事情,尤其是第一次做,一定要提早做好准备,预留充足时间,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突发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要想好应对对策;遇到问题不要光自己猜测,积极询问相关人员会更快得到更准确的答案”……“两节”期间,在外语学院开通的“两节”志愿者微信平台上,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由志愿者自己写的“我在两节的日子”系列故事,一字一句传递着同学们在一线奔忙的最真实体验和最真切心声。
  对于用微信方式实时分享“两节”志愿服务情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何妮燕老师说,“每个志愿者在服务中的点滴成长都是收获,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用更加立体多元的方法,在志愿者和其他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分享感悟、收获成长的桥梁,让志愿者的经历、经验,特别是优秀的精神品质影响更多学子,让志愿精神不断得到传承”。
  十年树木,外语学院师生在“两节”上用责任与奉献守护星光,他们种下的爱心树已然生根发芽,志愿者们正用点点滴滴的努力浇灌它,我们也期待它在下一个十年里能更加枝繁叶茂,硕果满枝!

(来源:东华大学报2014年6月26日第352期第三版  记者:吴彦  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