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农村残疾户圆幸福生活之梦

19.12.2014  14:07

奉贤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从2004年开始,接受区残联、区农委之托,对全区7500个残疾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助残、基地扶贫致富工作。十年来,该中心根据残疾农户的要求,分期分批举办了种植类、养殖类、职业技能类、政策法规类、社交礼仪类等各类培训班117期,受训残疾农民达6803名。现在,已有38名残疾人学员通过了国家《蔬菜园艺工》(中级)培训考核,并取得证书。同时,结合奉贤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区内各农业龙头企业联手,为残疾农户提供致富引导,选派专家、行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科技助残技术员队伍达到91人,受助残疾农户达673户。2012年,该中心被评为上海市助残先进集体,今年5月,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称号。

记者 卢连明 通讯员 郭萱昊

中心主任张立洁告诉记者,全区农村共有残疾人1.6万人,其中18岁至60岁的劳动就业段残疾人7500人,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从事种植、养殖业面临缺生产技术、缺生产物资、缺市场信息、缺行业交流,勤劳致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梦想。针对这一情况,从2004年起,区残联、区农委着眼于解决残疾农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坚持“政策推动、按需服务、贫有所济、难有所帮”的原则,委托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助残、基地扶贫致富,为农村残疾人撑起了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圆了农村残疾人的幸福生活之梦。

四大特色课堂

让培训在真诚服务中滋润心田

张立洁介绍说,在开展农村残疾人培训过程中,中心为参加培训的残疾人提供的真诚服务,创新教学方法,在培训方式上形成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参观学习课堂”、“实践课堂”、“跟踪服务课堂”四大特色。

教学“互动课堂”。根据残疾人特点,中心培训改变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学员工作、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展开互动讨论,教师顺势而教,学员兴致而学,培训效果相当不错。如在金汇镇农业实用技术“瓜果栽培”主题残疾人培训班上,教师讲授农药使用时,有学员提出现在农药是不是变假了,并举例说明这两年的白粉虱一直无法根治。针对这一话题,教师让学员各自发表看法,然后从白粉虱的抗药性、世代发生情况、防治时出现飞离情况等各个方面向学员进行引导讲解,并提出更加周密的防治措施,学员们听得相当认真,培训效果相当不错。

参观学习课堂。中心自2004年开展的残疾人培训以来,几乎所有班级都安排了专门课时,让学员参观考察相关产业工厂、基地。一方面,让这些平常难得出门的残疾人了解从事工作领域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让残疾人学员增长了不少新的见识,亲身感受奉贤日新月异的发展。“参观学习课堂”的开设,深受残疾人学员的欢迎。

实践课堂。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为了巩固课堂理论,残疾人培训班农业实用技术的课堂有时就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学员操作;社交礼仪班的教室有时被布置成某个社会活动场景,教师学员都作为演员身入其中,课堂气氛活泼。

跟踪服务课堂。针对残疾人身体不便的特点,中心工作做得相当细致,茶水进教室,午餐发到人,培训指导派专人。在每次培训过程中,学校不仅派出授课老师,还要选派2B3名指导老师,负责茶水供应,午餐发放等事宜;每次培训,所有有关工作人员与学员都是同进同出,全天候陪同,无微不至的关心学员,学员培训结束时,都发自内心的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四大特色课堂,夯实了中心残疾人培训班的教学基础,十年来教师辛勤的汗水,换得的是6803张灿烂的笑脸,成就的是6803户残疾人家庭的幸福。残疾农户曹菊花参加了2013年《蔬菜园艺工》(中级)培训,他深有体会地说:“以前常埋怨自己,种了那么多年的地,还是种不好。通过培训学习,我家增收了。

细心 、耐心、爱心

让科技在入户助残中凸现效应

科技助残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低保、低收入的农村从事种植、养殖业的残疾农户。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科技助残工作是一项细心活、耐心活、爱心活。多年来,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能力强、有爱心的技术服务队伍,为受助残疾农户手把手、心贴心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实现了受助残疾农户年度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100%,年收益增5B10%。至2013年,科技助残技术员队伍达到91人,涉及5个专业技术组,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技术员达80人,近三年,受助残疾农户达673户数。

中心在实施农业科技助残工作中,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做到了助残工作可追溯,助残环节可查找。其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助残农户档案。派专人负责详细了解助残农户基本情况、残疾农户年度农业生产计划安排后,量体裁衣的制定个性化培训或助残方案。二是签订科技助残工作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时间和服务地点,确保残疾农户得到切实、有效地服务。三是编写印发技术资料。每年结合助残农户的特点,编写、分发各类技术资料,包括栽培技术、病虫情报、生产阶段性技术意见等,为农村残疾人农业生产增收增效保驾护航。四是免费配送农用物资。给助残农户免费配送新农药、新肥料等农用物资,做到技物挂钩。五是落实科技助残指导员入户指导。根据助残农户家庭种植作物情况,有针对性的制订好分户指导方案。每个技术指导员基本做到每五天至少电话联系一次,每十天至少上门服务一次,实现对助残农户作物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技术落实。同时,对每次科技指导工作,技术指导员都做好工作原始记录材料。六是加强电话随访,学校还专门抽调5人,组成电话随访小组,每周至少一次电话联系助残农户,了解科技助残指导员入户的情况。

奉城镇蔡家桥村李祖才是一名双下肢残疾的养鸡专业户,有鸡舍6个大棚、近1400平方米,可一次进圈饲养黄羽肉鸡1.2万羽,年出栏商品肉鸡达5万羽。2013年的科技助残活动刚一启动,老李就遭遇了H7N9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全市所有活禽市场全部关闭,而这时老李鸡棚里的1万余羽黄羽肉鸡恰巧达到上市日龄。面对着每天4B5千元的饲料投入和遥遥无期的市场开放日期,老李和其老伴焦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中心委派与他结对的助残指导员卫龙兴,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根据市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时帮助老李联系和落实了实施肉禽屠宰收储的厂家和时间,解决了老李的心头之忧;一个多月后的5月下旬,再次帮老李解决了第二批肉鸡的销售问题。整个禽流感期间,共帮助老李销售了约2.5万羽肉鸡。家禽批发市场开放后,卫龙兴又多次主动上门,从饲养品种、日常管理、防暑降温、疫病防控到市场信息,全方位地对老李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有效地提升了老李的饲养技术和管理能力,肉鸡成活率、出栏体重和料肉比等指标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老李饲养的三批肉鸡共出栏近3万羽,获利10余万元。

手把手地传授技术

让基地在扶贫致富中发挥作用

多年来,中心在与农村残疾人打交道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残疾人家庭的困苦。作为奉贤区残疾人扶贫基地,中心想方设法让广大农村残疾人朋友通过培训提升素质,通过科技脱困增收,通过扶贫引导致富。中心投资建设两个实训基地,分别可供80人同时实训,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手把手地向残疾人朋友传授技术技巧。同时,结合奉贤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学校还与各产业区域农业龙头企业联手,让企业为周边残疾人提供致富引导。对追求创业致富意愿强烈的残疾农户,学校给予重点关注,邀请相关部门政策上扶持,选派相应专家、行家进行专业指导。

几年前,家住庄行镇芦泾3组的顾兴龙患脑瘤,开刀后卧病在床,整整半年没下地。看着全家里里外外都由瘦弱的爱人操劳,而自己却一点都帮不上,顾兴龙一筹莫展。那几年,残联工作人员没少上门探望、鼓励,家中亲人也安抚着他那脆弱的心。慢慢地,老顾开始康复,可以下床走动了。

看到他家的困难,结合庄行地区上海蜜梨栽种规模化,村干部建议他家种植梨树增加家庭收入,他和爱人商量后试种了3亩。在中心派来的科技人员指导下,他对种植梨树心中有底了。两年前他又扩种了6亩。去年,按理说9亩梨树都可产果了,特别是早种的3亩,更是应该进入盛果期了。但是天不遂人愿,去年干旱特别严重,在蜜梨果实膨大期缺水,严重影响产量,家中的9亩梨树让老顾心神不安。中心委派果林专家陆志兴工程师来到他家进行技术帮扶指导,老顾家的梨树最终在灾年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减产,还较往年增产了3000斤,让老顾笑开了颜。更让他兴奋不已的是,经陆志兴多方联系对接,他以不到市场价一半的价格买到了旋耕机、物理喷雾机等机械设备,实现了家庭农业传统生产向现代机械化生产转变。如今,老顾不仅还清了当年患病所欠债务,而且还有了一笔数目可观的积蓄。

长效管理是关键

让助残工作也要实现“四化

中心党支部委员郭萱昊参加了5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还与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他深有感触地说,党和政府如此重视助残扶残,我们不能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要在制度化、目标化、系统化、精细化上作出努力。

首先,要使助残扶残工作“制度化”。制度的确立,意味着扶残助残工作每年都抓,每月都干,成为各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的常规工作,形成社会人人关心农村残疾人,处处关爱农村残疾人的氛围。

其次,要把助残扶残工作特别是科技助残工作“目标化”。每户残疾人家庭文化背景不一样,经济基础、技能水平、接受知识能力都不一样,甚至开拓进取精神也不一样,这就要针对不同的残疾人家庭设定不同的扶助目标,有短期和长期目标,达到长期目标后,这户助残对象应该已有社会生存竞争力了,可以脱离帮扶。这样的细致目标设定,为帮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供了依据。

再次,工作体系要进行“系统化”整合。目前,中心的助残扶残工作已形成了一个区、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区级层面有区农委、区残联的领导和支持,农委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镇级层面有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各镇残联的强力支撑;村级层面有村农副主任和村助残员。体系是形成了,工作也开展了,但协同作战水平还有待加强。

第四,助残扶残管理工作还要“精细化”。因为这项工作牵涉到千百户农村残疾人家庭,社会影响大。有一家工作没做好,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要设计更为详实、精细的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方案。

人们都说:心诚则灵,尽心则万事不难。奉贤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十年助残之路,带给残疾人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帮助,更是心灵上的帮扶。他们付出的是辛勤汗水,收获的是残疾农户丰收喜悦的笑容。正如区农委主任吴四军所说:农业是弱质产业,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我们都要共同努力,都要自立自强,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发展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