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华东理工大学研究为雨生红球藻培养开启工业模式
中国经济网上海 4 月 7 日讯(记者李治国) 微藻作为一类单细胞光合生物,具有光能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物活性成分和能源物质含量高等特点,在大健康产业、碳减排、新能源与富含N/P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雨生红球藻则是一个广泛用作食品的工业化藻种,2012年被我国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如何高效培养微藻,使其规模化应用,成为广大研究人员攻克的目标。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元广教授团队,在雨生红球藻的应用基础及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生章真同学作为第一作者,在线发表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期刊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上。
天然虾青素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活性最强的抗氧化剂,市场前景极其广阔。李元广教授团队在国内外微藻培养领域独创了“异养-稀释-光诱导串联培养”这一崭新的平台技术,在将其成功地用于小球藻的规模化培养,并利用筛选到的一株高产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进行产业化研究,生产天然虾青素。同时,团队的研究人员围绕异养培养的雨生红球藻进行高效光诱导产虾青素的生理生化机制展开研究,系统比较了异养培养与传统光自养培养细胞的差异,创造性地提出光适应等方式和调控手段,充分发挥了这项新技术的优势,为该项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并申请了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专利。
据介绍,该技术历经5年的持续研发和规模化试验,于2015年落户气候条件独特的云南省,并得到当地政府和省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已进入规模生产阶段,使得雨生红球藻的培养从传统的设施农业模式逐步转向工业模式,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有望彻底取代传统的雨生红球藻光自养培养模式。云南省科学技术院、迪庆州人民政府及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正基于该技术共同筹建云南省微藻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积极推进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微藻产业园的建设。该项成果的产业化不仅是李元广教授团队长期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国家科技战略在国内外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也是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在“科技入滇”“沪滇合作”和“科技进藏”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该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国家“863”项目(高产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异养-稀释-光诱导串联”培养新工艺的优化与工业化放大,课题编号2015AA020602)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支持。
原文来源: 中国经济网 | 发表时间:2016-04-07 | 作者:李治国
原文链接: http://district.ce.cn/zg/201604/07/t20160407_102444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