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在沪引发就业倍增效应 今年或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

19.03.2017  07:04

  原标题:小团队大企业“求贤若渴”,不同创业方式创造不同就业岗位“双创”在沪引发就业倍增效应中小型创业团队创造就业岗位已突破10万个,今年预计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

  东方网3月19日消息:90后创业团队“水晶门”联合创始人俞人龙最近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希望为团队再增加1名实习生。这个团队2016年才刚上线产品,眼下已有4名全职人员,希望在今年再创造1到3个全职岗位。

  更多类似“水晶门”的创业团队正在上海多种多样的众创空间中求贤若渴。眼下,上海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数量已经突破500个,按每个众创空间容纳50个中小型创业团队、每个团队平均4人保守估计,上海中小型创业团队创造的就业岗位已突破10万个。

  大型“双创”企业产生的就业岗位数量更是惊人。不久前,一条“快递员跳槽送外卖”的消息让人们关注到快递员、配送员这两个岗位。但提供岗位的企业认为,这些岗位来自于电子商务、网络配餐等新兴业态,其实与各种高技术含量的岗位联系在一起。来自“饿了么”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2月,上海配送岗位员工数达到2.68万人;同时,公司总部的技术及管理部门员工数量达到2718人,比去年增加了78%。

  种种迹象显示,不论是成长中的中小型“双创”团队,还是发展壮大中的新兴业态企业,“双创”引发的就业倍增效应已经在上海显现,不同学历、不同能力的求职者,都有机会在“双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表示,预计今年全市将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

  企业鼓励年轻人“一展身手

  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最近组织了一场创业公司CXO招聘专场。所谓“CXO”,是指创业公司中的高管职位,比如首席运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领英发现,平均每个高管职位被申请38次,说明创业企业对于当前职场人士的吸引力非常大。

  同时,领英统计分析平台上的职业信息发现,在创业人数所在地排名中,上海的互联网创业者以30%的比例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处于领跑地位,仅次于占比31%的北京。复旦、上海交大学子的创业热情也在全国高校中排名靠前,拥有这两所学校教育背景的互联网创业者占大学生创业总人数的6%。

  对于这些统计数据,俞人龙也有体会。他们的产品是用互联网手段展示新的就业岗位,在对接岗位发布者和求职者的过程中,他们直接感受到年轻人对“双创”的热情:一方面,虽然很多“双创”企业规模并不大,但能够给年轻人充分的才能展示空间,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有机会成为“CXO”。创业企业对“一展身手”的鼓励,大大吸引了年轻人,使得小团队的“招人难”问题得以缓解。俞人龙说:“在我们接触的求职者中,约50%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创业团队”。

  另一方面,“双创”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前不久,“水晶门”的官方公众号推送了一条《创岗小助手|做自己喜欢的事,带着股权去创业》的信息,介绍了一名年轻人怎样在创新企业中创造新岗位的故事。俞人龙觉得,创业与就业的正向效应越来越明显:“就算一个团队只有4个岗位,1000个团队就能有4000个岗位,上海的创业者那么多,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自然可观。

  新业态新岗位转向规范化

  在上海因“双创”而诞生的新岗位中,不可不提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数以万计的新职业。“饿了么”、京东等规模已经不小的创新企业为那些学历不高但勤勤恳恳的求职者提供了发展空间。

  李康军成为配送员不过1个多月,此前是一名快递员。说起为什么跳槽?他的答案很简单:“收入高”。他告诉记者,跳槽的直接原因是听说配送员收入比快递员高,实际工作之后发现,就职企业的管理方式可圈可点:“快递公司的很多配送站点都是私人承包,管理不规范;转为配送员以后,发现就职企业的规矩比较多,不仅有安全培训,对是否安全行车还有奖惩制度;不过对应的,是收入和福利有保障。

  也有不跳槽的快递员。京东快递员刘桂来在这个岗位上就已经工作了两年多,而在与他同一个配送站的伙伴们中,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也为数不少。为什么不跳槽?答案也很简单:“管理规范。”原来,京东采用的是自建物流体系,所有快递员都与京东直接签劳动合同,除了保证快递员的“五险一金”外,公司还根据快递员的工作性质,设有通讯、防寒防暑、特殊环境、交通工具等30多种福利待遇及补贴。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都是“双创”的产物,这些岗位正从一开始的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

  眼下,部分快递企业遭受的“跳槽”恰恰体现出规范岗位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在上海,企业对规范用工的意识更强一些,虽然加速了行业洗牌,但最终结果将使“双创”产生的就业岗位发挥出更加积极的社会效应。

  内涵延展,创业带就业特色鲜明

  对于新业态带来的就业潜力,阿里巴巴曾以电子商务为例,公布过一组数据:整个电商生态为数百万大学生和年轻人提供了150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并在关联产业产生了超过300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

  不过,电子商务已经不能囊括当下“双创”的内涵,“双创”创造的岗位更加多样。阿里研究院就业研究负责人、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郝建彬指出,形形色色的“双创”团队带来了多样、灵活的就业岗位,就业边界呈现扩大化的新趋势。具体来说,机器能力的持续强化使人类的部分体力、脑力负荷得以解放,也伴随着落后产业和就业机会的淘汰和消亡。然而,劳动者又总能在新的产业领域实现价值,劳动及就业的内涵、边界也随之延展。

  在上海,不同的“双创”方式产生的就业岗位呈现出不同特色。比如,漕河泾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六大承载区之一,高科技是这里最大的特色,园区内以科技为核心的“双创”企业已经创造了25万个就业岗位。拥有多家创客空间的蚂蚁计划则主打教育创新,旗下的“双创”团队产生了大量“互联网+教育”岗位,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早教科技等。而蚂蚁计划最新的动向,是通过教育这一主题,激发出更多食品行业的“互联网+”新岗位。在食品行业经验丰富的冠生园集团已经与蚂蚁达成合作意向,计划从食品这个细分行业切入,通过双方共同冠名建立双创基地、双创基金、众创学院等,让更多有志于食品安全、食品生产创新的年轻人找到自己的发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