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三小学试点“未来教室” 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
未来的教室长什么样?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记者昨天获悉,本市在徐汇、普陀、杨浦区开展中小学“未来教室”的试点建设工作,高安路一小、华师大附校、五角场小学成首批“未来教室”试点校。
“未来教室”并非展示平台
“未来教室”,是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室的时空限制,引进高科技手段,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专用教室。“未来教室”不是展示平台,而是结合学校现有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资源,选择本校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从科技、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等领域进行选择设计,积极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打造全媒体交互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创新体验,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前期评审,选择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杨浦区五角场小学作为沪上首批“未来教室”的试点建设单位,本市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试点建设学校“未来教室”并逐步推广,构建学校科技教育网络体系。据悉,昆山、苏州、郑州等市也已开始试点“未来教室”。
“未来教室”是不是人手一台Pad上课?高安路一小校长滕平并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未来教室”对应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绝非简单的知识掌握。
此次该校的“未来教室”重点打造结合办学特色的“海模”科技课程,集科学、艺术、体育等为一体的综合学习。这门课程目前针对四年级学生开放,每周2节课连上。从教室的设计上就体现了“未来感”,专业设计师将原本一间多功能厅打造成了一个多功能教室,划分出了多个区域,有主授课学习区,有设立工程台的制作区域,有查询资料的信息港,有设计区域,还有展示区等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组成合作小组,选择需要的区域进行学习或制作,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项目化学习”的理念。
颠覆“一个老师一门课”
同时,这一课程的开发设计也颠覆了以往“一个老师一门课”的做法,每次根据项目的需要,会由自然、数学等多门课的老师分别来传授,并带领学生组建团队,完成学习任务。这门课还吸收了家长、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资源帮助,比如相关专业的家长会和老师一起联合开发课程内容,对教案设计甚至设备添置等各方面提供建议。
未来教室的科技含量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手一台Pad”,高安路一小信息科技教师奚鋐宙介绍,Pad仅在上课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发给学生,更多时候是通过多种先进科技设备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未来教室”里突破了一般教室的“单投影+黑板”模式,配备了双投影融合与3台电视机,不仅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交互体验,也实现了进一步的信息联动。比如,某位学生通过Pad现场搜索到的内容有价值,老师可以随时将该Pad的内容切换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师生共享。
此外,该校还配备了先进的3D设备,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功能,把许多枯燥的科技内容通过增强现实的图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在讲到地球构造时,师生戴上专门的3D眼镜,老师用一支特殊的笔,就能够把地球模型一层层“剥离“开来,展示地壳、地核、地幔等,“比3D电影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